2025年安徽經濟合肥領航、蕪湖奮進、淮北承壓,全省財政格局初現

根據2025年1-2月安徽省各地市財政收入數據,結合經濟發展趨勢和區域特色,全省財政格局呈現出「頭部穩定、中段競爭激烈、尾部承壓」的特點。

合肥市以絕對優勢穩居財政收入榜首,1月全省地方收入完成365億元,同比增長3.5%,合肥作為省會,其貢獻佔比顯著。蕪湖市表現尤為突出,1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7億元,同比增長3.3%,且支出重點投向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顯示其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滁州市憑藉特色產業集群優勢,增速保持穩定,延續了2024年縣域財政收入全正增長的勢頭。

蚌埠市在1-2月財政收入中實現關鍵突破,反超阜陽市。儘管具體數據未完全披露,但結合2024年蚌埠在30-40億元區間的穩定表現,推測其2025年通過新興產業布局(如高端製造)和消費市場復蘇實現增長。阜陽市則因傳統產業轉型壓力,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導致被蚌埠超越。此外,六安市以30.9億元的1月收入和21.66%的支出增速,展現了較強的財政活力。

黃山市雖未公布具體數據,但根據區域經濟動態,其依託旅遊經濟復蘇和綠色產業政策支持,增速領跑全省。淮南市延續了2024年的增長勢頭,1月財政收入增速達7%,主要受益於能源產業升級和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相比之下,宣城市受制於傳統製造業低迷,增速墊底,凸顯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性。

淮北市1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4.1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且民生支出佔比高達82%,顯示其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馬鞍山市受鋼鐵等重工業拖累,2024年已出現-5.2%的負增長,2025年亟需通過新興產業引入實現轉型突破。

從縣域層面看,肥西縣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核心,財政收入增速高達37.4%,穩居全省第一。而寧國市因傳統產業依賴度過高,連續兩年負增長(2024年-23.4%),暴露了縣域經濟單一結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