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黑灰產亂象:一場偽造的「意外身故」,50萬賠款到手?

灣財聚焦315 之 起底金融黑灰產

「2.5折清賬」、一條網絡投訴80元代發10條起步、委託代理投訴2000-3000元;單次監管機構投訴約5000元……伴隨更多的明碼標價,一場金融黑灰產治理的「追逐拉力賽」註定還要曠日持久。

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金融黑灰產亂象再度成為輿論焦點,也成為今年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點題」之一。根據金監總局的統一部署,要展示各地打擊非法金融中介活動的經驗,提升金融消費者防範「代理退保」「代理維權」「減免債務」等不法中介的能力,營造和諧健康的消費與投資環境。

按照業界公開定義,金融黑灰產是指與金融領域相關、利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行走在法律邊緣或者有明顯違反法律法規的一整套攪亂金融市場秩序的產業鏈,大體可以分為異常維權類和金融詐騙類。異常維權類主要包括非法代理維權、反催收、有組織逃廢債、惡意投訴、徵信修復、非法代理退保等類型;金融詐騙類則主要包括電信網絡詐騙、貸款中介欺詐、仿冒網站和app等類型。

客群廣泛的保險領域逐漸成為黑灰產的「重災區」。近年來,保險行業黑灰產亂象頻發,從虛構保險事故、偽造材料騙保,到惡意代理退保、非法誘導客戶投資,這些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行業讀數

金融黑產近五年增10倍

從業者或達數百萬之眾

「金融黑灰產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有組織、有計劃、有技術、有勾連的行為。」去年11月,馬上消費金融(研究院)和西南政法大學聯合發佈的《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指出,黑灰產現象2020年開始興起,2021年起快速發展,至今已增長了10倍之多,造成財產損失達百億級。

互為佐證的是,第三方分析機構「威脅獵人」的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互聯網黑灰產從業人數持續上升,較 2022 年上升141%。2024年上半年,黑灰產從業人員人數超過427萬。其中監測到的日活躍風險ip數量1136萬,涉及洗錢銀行卡數量19.5萬。目前,徵信修復、代理退保、貸款欺詐等的金融黑灰產日益朝着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趨勢發展。

金融「黑灰產」組織猖獗有何內外因素?按照《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從需求側看,消費者債務困境催生「市場需求」;從供給側看,金融機構部分問題給黑灰產可乘之機;從政策環境看,消保工作理念偏差,使黑灰產遊走於法律邊緣。另外,「無理投訴收益高」、「惡意投訴無成本」等現狀也為黑產鏈條推波助瀾。

據南都灣財社記者觀察,金融黑灰產的快速發展對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帶來威脅,對金融秩序造成顯著的壓力,也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帶來阻礙。一言蔽之,消費者和金融機構成為是實質意義的受害者。

構建和諧健康金融環境勢在必行。當前,深圳等多地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金融黑灰產」的治理力度,監管部門也聯合金融機構打響了合力狙擊「黑灰產」的戰役。

特別聚焦1

因病去世變意外身故,

50萬賠款輕鬆到手?

一次精心策劃的意外身故,50萬元賠款就到手?林先生(化名)是深圳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但其從未為自己投保過任何重大疾病保險。某日,一家黑產機構找到林先生及其家屬,稱他們可以幫助家屬向保險公司申請到一筆「理賠金」,但需要支付一定額度的「手續費」作為回報。在黑產機構的誘導下,林先生通過網銷渠道在深圳國壽投保了一份個人意外險,身故保額為50萬元。

在投保後的第7個月,林先生因病身故,其家屬再次在黑產機構的「幫助」下,偽造了其死亡現場照片和證明材料,並向保險公司申請個人意外險理賠,謊稱其在家中不慎跌落身故。

不過,保險公司並未「入坑」。深圳國壽方面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其搭建「智能風控大腦」,與專業公估調查機構、司法醫療機構及同業公司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構建了一個全新反詐新模式。該「大腦」有何特別之處?相關人士解釋,其可以結合ai影像識別、醫療數據交叉驗證等技術,對投保、理賠等全流程進行動態監測,精準識別異常行為

對於這個案件,「智能風控大腦」發現林先生在多家醫院存在胰腺癌晚期診療記錄。保險公司立即啟動調查程序,聯動公安機關深挖出偽造死亡證明的黑色產業鏈,識破了黑產機構的騙局。在大數據調查的支持下,深圳國壽方面稱,其萬件保後排查效能由原來的1個月大幅提升至1個工作日;理調案件排查平均效能由原來的7天提升至即時處理。

沒有火眼金睛,保險詐騙既是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魔咒」,也成為保險機構的「噩夢」。近日,多家保險機構配合上海警方成功偵破涉及健康意外險種的保險詐騙系列案件

為何瞄準意外險?這個黑產鏈條究竟如何運轉?記者了解到,曾是保險從業人員的李某對外招攬「工具人」,在多家保險公司同時購買意外醫療保險,而後製造或偽造意外事故,勾結私人診所從業人員,以千餘元一次的價格開具虛假的就診及住院證明,將擦傷、軟組織挫傷等無需住院的外傷包裝成需要住院治療的意外傷情,待拿到證明後,李某則據此向多家保險公司同時申請意外險理賠,從而騙取保險公司巨額理賠款。按照警方通報,該案涉及保單1000餘單,涉及多家公司保險理賠款500餘萬元,抓獲犯罪嫌疑人10餘名。

在這個保險詐騙案件中,保險機構也成為圍剿黑產的一股力量。眾安保險方面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去年初接到客戶反映收到冒充該保險名義發送的詐騙短訊,察覺到嚴重,隨即成立專項調查組並實地走訪,全力為相關案情收集證據。調查組在案發後一周內分別前往深圳、長沙、成都多城對涉詐短訊發送鏈路上五個層級七家公司逐一進行調查走訪,收集整理了涉詐全產業鏈線索材料,形成了確實、充分的證據鏈,為後續推動公安機關進行刑事打擊奠定了紮實的證據基礎。

特別聚焦2

關閉百萬保障」詐騙套路,

為何屢試不爽?

 「百萬保障」已到期要繳費續保,否則會影響徵信?

最近,「關閉百萬保障」成為電詐新套路。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一些詐騙分子冒充微信、支付寶或銀行金融機構的客服,通過短訊或電話聯繫受害者,聲稱對方已開通百萬保障業務,若不關閉,每月將自動扣款。他們誘騙受害者下載社交通訊軟件並開啟「屏幕共享」,遠程指導受害者轉賬匯款,或通過屏幕共享竊取銀行卡密碼、驗證碼,完成盜刷轉賬。

記者還注意到,一些「客服人員」聲稱受害人購買商品時不小心點擊了「百萬醫療保險」需要取消,謊稱不關閉將馬上扣費,利用其對扣費的擔憂實施詐騙,套路雷同。

南都灣財社記者從多個平台了解到,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平台的「百萬保障」服務均為免費自動開啟的安全設置,不會「到期」或者「自動扣費」,不會要求「繳費續保」操作,更不會影響徵信。

那麼, 「百萬保障」黑產詐騙流程是什麼?一些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首當其衝是獲取信息,電詐黑產團伙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等。其次是偽裝身份,冒充微信、支付寶、銀行或保險機構的客服人員用短訊或者電話聯繫受害者。

關鍵是第三步——編造理由,「客服」人員告訴受害者的微信支付的「百萬保障」即將到期,不取消會自動扣費1000餘元為由,製造恐慌。最後是誘導操作,引導受害者點擊鏈接、下載指定app或開啟屏幕共享,藉此獲取手機權限,竊取銀行卡信息、驗證碼等。不法分子向用戶提供一個收款賬號,讓用戶把錢打到該賬號里作為「保證金」,承諾打款後就能幫用戶取消保單,並稱操作完成後錢會自動打回用戶的卡里。通過操控受害者手機或利用竊取的信息完成轉賬、消費等操作,達到詐騙目的。

 「以『關閉百萬保障』為話術的新型詐騙通過偽造官方身份等手段,依託平台用戶基數實施精準誘導,其隱蔽性與危害性對金融安全形成嚴峻挑戰。」騰訊微保向南都灣財社表示,近年來微保聯合公安機關及通信管理部門,通過封禁涉詐短訊端口、提交案件線索等舉措,推動6省市通信管理局全面關停詐騙接口。此外,依託騰訊大數據安全實驗室,構建偽冒網站全網監測體系,聯動微信、qq瀏覽器等攔截用戶訪問偽造網站,並向手機廠商同步攔截數據,並設置強制風險提示彈窗。多管齊下精準狙擊之下,「關閉百萬保障」類案件反饋量明顯下降。

特別聚焦3

掉進「代理退保」陷阱,

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代理退保同樣是保險黑產的「頑疾」。近年來,公眾保險意識日益增強,保險為無數家庭和個人提供了風險保障。然而,一股不和諧的暗流——「代理投訴全額退保」黑產騙局卻悄然滋生並迅速蔓延。

所謂「代理退保」,就是保險消費者讓第三方(機構或個人)以自己的名義去辦理退保,其表現形式較為隱蔽,不法分子往往冒充保險業內人員,以「與監管部門合作」、「有內部資源」等名義,通過電話、微信、網絡等方式謊稱可辦理全額退保。騙取消費者信任後,再打着「代理維權」的幌子,以杜撰、虛增保險公司違規行為的方式編寫投訴信,向監管部門惡意投訴保險公司,迫使保險公司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之外的退保金,以達到索取退保傭金的目的。據悉,不法分子往往教唆消費者不得與監管部門、保險公司直接聯繫,試圖切斷正常維權通道,一旦消費者想終止委託關係,則對其實施威脅、恐嚇等。

去年,深圳市民於某因生意受挫及家庭變故導致經濟困難,便試圖通過「代理退保」黑產中介向保險公司進行投訴,申請全額退保。在中介的要求下,於某先行支付了數千元定金,並約定等到事情全部辦妥後再支付30%全額保費的「維權服務費」。然而,經過保險公司的仔細核查,於某的全額退保申請並未得到支持,其黑產中介也消失地無影無蹤,這時候於某才後悔莫及。

這種「惡意退保」有何危害?按照監管部門的警示,它使消費者錯失原有保險合同的風險保障,再投保時可能面臨保費上漲、重新計算等待期甚至被拒保等風險,而且向消費者收取高額費用,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的保險市場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非法「代理退保」行為擠占正常投訴維權渠道和資源,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危害社會穩定,目前全國各地均開展整治「代理退保」黑產亂象。業內提醒,保險消費者在面對經濟困難時,應尋求合法合規的解決途徑,切勿輕信不法分子的承諾。同時,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風險識別能力。

深圳實踐

全國首個自律公約背後,

整治黑產依然任重道遠

作為「保險重鎮」,深圳對於保險黑產可謂未雨綢繆,也是重拳出擊。

按照監管部門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末,深圳法人保險公司總資產7.2萬億元,居全國第二;深圳保險市場實現保費收入1590.5億元,同比增長12.8%。1-9月,深圳保險業賠付支出508.1億元,同比增長28%。

但是,當前黑灰產治理也面臨挑戰。按照相關行業報告,治理金融黑灰產面臨的諸多難題,包括缺乏頂層設計,標準化建設不夠完善;缺少有力抓手,黑灰產法律定性模糊;權責界定不清,金融機構難溯源取證;證據收集困難,政企未形成治理合力;客戶金融素養匱乏,權益保護尚存在不足等。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着數字化不斷推進,金融黑灰產攻擊手段和策略也逐漸智能化和隱蔽化,黑灰產的技術迭代升級對全域動態布防構成更大的挑戰。

目前,監管部門和機構各方都加大了打擊力度。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重拳出手「代理退保」等亂象,已有深圳實踐,其中就包括簽訂全國首個自律公約。

早在2023年,深圳市銀行業協會和深圳保險同業公會分別組織會員單位簽署全國首個抵制黑產自律公約,從機構合規經營、投訴舉報處理、信息安全保護、案件信息共享、避免惡性競爭等方面強化行業自律性和約束性,提升行業黑產防範「內生力」。

記者了解到,面對黑灰產隱蔽化、鏈條化的新趨勢,深圳金融監管部門成立跨部門工作專班,加強金融科技應用,利用east系統開展「代理退保」黑產資金偵測排查,通過倒追資金流向精準定位黑產團伙,構建智能化、多維度的黑產線索收集機制。east是原銀保監會獨立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檢查分析系統。

深圳金融機構也主動擁抱數智化,用大數據織密風險防控網。一些機構透露,其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將騷擾電話定位、已泄露客戶數據等大量可疑線索集中對比梳理,大幅提升可疑數據識別有效性

深圳金融監管部門也有明確表態:未來將繼續加大「代理退保」等黑產亂象整治力度,堅持依法打擊、宣傳教育和整治規範同步推進,紮實開展整治黑產亂象工作,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燕看來,近年來金融黑灰產活動日益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和複雜化的新特徵,僅靠金融機構單一的力量很難得以根治,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學界各方合作和多元共治。同時,加大金融消費者教育力度,提高其金融素養和風險防範意識。而按照業界共識,守護金融權益,共築誠信生態,依然任重道遠。

策劃:王瑩

統籌:李穎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