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3月13日消息,瀘州老窖(000568.sz)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老窖集團」)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金額不低於1.5億元且不超過3億元。此次增持未設置價格區間,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及中國建設銀行瀘州分行提供的專項貸款,其中貸款金額不超過2.7億元,且貸款比例不超過增持總額的90%。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控股股東對公司長期價值的信心,更在資本市場上引發了對白酒行業未來走向的深度思考。
增持方案設計:財務槓桿與市場靈活性的平衡
此次增持計劃的核心在於資金結構的巧妙設計。根據公告,老窖集團擬使用的資金包括自有資金和專項貸款兩部分。中國建設銀行瀘州分行為其提供不超過2.7億元的貸款支持,且貸款金額占增持總額的比例被嚴格限制在90%以內。這意味着,若增持金額達到上限3億元,自有資金需至少承擔3000萬元;若增持金額為下限1.5億元,自有資金投入則降至1500萬元。這種「高槓桿、低自有」的融資模式,既降低了控股股東的短期資金壓力,又放大了資本運作的規模效應。
值得關注的是,增持計劃未設定價格區間。這一設計打破了傳統增持中「錨定價格」的慣例,賦予操作更大的靈活性。公告中明確,老窖集團將根據資本市場整體趨勢及對公司股票價值的判斷逐步實施增持。這種動態調整策略,既避免了因股價短期波動導致的被動操作,也向市場傳遞出控股股東對長期價值的堅定認知——無論股價如何變化,公司內在價值始終是決策的核心依據。
從風險控制角度看,貸款期限不超過36個月的安排,為增持後的股價表現預留了緩衝期。控股股東無需在短期內急於套現,而是能夠以更從容的姿態等待價值釋放。這種「長周期」的資金匹配邏輯,與白酒行業「重資產、慢周轉」的商業模式形成了呼應。
行業背景下的戰略意圖:存量競爭中的主動出擊
當前,中國白酒行業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2024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同比下滑4.8%,而行業營收同比增長5.3%,利潤增幅達8.1%。這一「量縮價漲」的格局,反映出市場集中度持續提升、高端化趨勢深化的行業特徵。作為濃香型白酒龍頭企業,瀘州老窖此時獲得控股股東增持,背後暗含三重戰略考量。
首先,這是對品牌勢能的再強化。在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三強鼎立」的格局下,國窖1573系列近年來的高速增長(2024年營收佔比突破65%)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控股股東的增持行為,客觀上為高端產品線的市場拓展注入強心劑。其次,增持計劃與產能擴張形成協同效應。瀘州老窖2024年披露的「十四五」規劃顯示,其基酒儲備已突破30萬噸,此次資本層面的動作,或為後續產能釋放提前鋪墊市場信心。最後,在消費復蘇的宏觀背景下,此舉可視為對行業周期的主動布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7%,其中煙酒類消費增速達8.2%,控股股東顯然瞄準了需求回暖的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持恰逢白酒板塊估值修復階段。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3日,中證白酒指數動態市盈率為28.7倍,較2024年四季度低點回升12%。控股股東選擇此時入場,既符合價值投資的逆向思維,也可能引發機構投資者的跟隨效應。公告特彆強調「增持期間及法定期限內不減持」,這種承諾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公司治理穩定性的預期。
市場反應與潛在影響:信心修復的連鎖效應
從資本市場反應來看,此次增持計劃呈現出「短期提振」與「長期重構」的雙重特徵。公告發佈當日(3月13日),瀘州老窖股價微跌0.38%,但此前三個交易日累計上漲3.56%,成交額顯著放大至27.19億元。這種「利好兌現」式的波動,反映出投資者對增持計劃的實際效果仍持觀望態度。不過,北向資金動向值得關註:3月11日-13日,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賬戶累計凈買入瀘州老窖股票2.1億元,顯示出外資機構對此次動作的認可。
從行業層面看,瀘州老窖的增持可能引發示範效應。同日披露增持計劃的福能股份(600483.sh),其控股股東擬投入資金僅為1億-2億元,且完全依賴自有資金。相比之下,瀘州老窖「自有+貸款」的模式更具創新性,或為其他白酒企業提供融資增持的參考樣本。特別是在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頭部企業通過資本運作鞏固競爭優勢的趨勢或將延續。
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此次增持的價值在於信號傳遞。控股股東以真金白銀表達信心,本質上是對公司治理機制和市場定價能力的雙重背書。公告中「增強投資者信心,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表述,與證監會2024年提出的「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政策導向高度契合。若後續股價因增持獲得支撐,可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關注白酒板塊,形成良性循環。
瀘州老窖控股股東的此次增持,既是對企業內在價值的重估,也是對行業變革期的戰略卡位。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與市場判斷的結合,公司正在探索一條資本運作與實業發展深度融合的路徑。在白酒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關鍵階段,這種主動作為或將重構市場競爭格局,為投資者帶來更多價值發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