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天(9日)下午舉行記者會,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衛健委四位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介紹,2024年,中國居民的期望壽命已經達到了79歲,比2023年提高了0.4歲,提前實現了「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的既定的努力方向。

新聞多一點

切勿混淆「平均壽命」與「平均預期壽命」
近期,一些自媒體博主發佈文字或視頻稱「2024年中國男性平均壽命為69.9歲,女性78.5歲」。一張網傳圖片顯示,2021年到2024年,我國男性平均壽命連續四年下降,從75.46歲下降至69.9歲;女性平均壽命也從2019年最高時的80.93歲下降到78.5歲,引發熱議。記者發現,不少發佈者竟為平台認證的三甲醫院醫生,有博主聲稱該數據由權威部門發佈,真實可靠,相關內容獲得上萬點贊。

網傳內容

網傳內容
這些所謂核實過的數據也引起了一些網友質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壽命怎麼會連年下降?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深耕人口老齡化、人口與發展等領域多年,他明確指出,自媒體博主首先就混淆了「平均壽命」與「平均預期壽命」這兩個概念。傳言中提到的「平均壽命」實則是「平均死亡年齡」,指所有死者年齡的平均值。
杜鵬說:「一般不叫平均壽命,標準的說法就叫平均預期壽命。平均壽命是指什麼?這一年去世的人,你把他們的年齡都加起來,除以這一年的死亡人數,這叫平均壽命。平均壽命很難算,光拿這一年死了多少人,是算不出這個數的。要分男性和女性的,那就更難算了。平時的網上炒作這些人,他顯然不懂這個計算方法,他也拿不到這個數。」
杜鵬介紹,由於計算所得結果會因死亡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而嚴重扭曲,不能準確反映人口壽命水平,因此「平均壽命」這個概念並不常用。他舉例說,在其他情況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如果人口的年齡結構比較老,那麼每年死亡人口中老年人的數量就會多,計算的平均死亡年齡就比較高。
相比之下,平均預期壽命則是一個更常用的概念,它基於當前各年齡段死亡率,預測新生兒未來可能存活的平均年數,消除了年齡結構影響,能夠反映人口真實壽命水平。
杜鵬說:「平均預期壽命是假定一批人按照某一年的分年齡死亡率度過一生,他們平均的存活年數。比如2024年新出生的小孩,按照2024年分年齡死亡率去度過一生,預期的壽命。」
「平均預期壽命是用分年齡死亡率算出來的,所以沒有發生這種大的變化,導致分年齡死亡率增長的情況下,預期壽命是不會減少的。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存活率是越來越高的,分年齡死亡率是在下降的。我們每年公布的死亡人數,像剛公布的2024年比2023年死亡人數還少,預期壽命不可能往下降。所以完全不知道這個數是怎麼算出來的,沒有科學依據。」

來源 | 央視新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編輯 | 折玉潔
審核 | 史寶軍 康樂群 徐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