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業績前瞻: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財報來襲

毫不誇張地說,11月20日的英偉達三季度業績,將是這個我們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一份財報,全球資本市場都在屏息以待。
這是因為,英偉達的三季報不僅關乎英偉達本身,而且幾乎將決定美股今年最後兩個月的走勢:
  1. 鮑威爾放鷹後,市場預估12月份大概率不會降息,在沒有降息刺激的情況下,美股繼續大漲很難,畢竟前面已經漲了23%(相對於8月5日低點);但要繼續大跌也很難,美國經濟、消費和就業數據都還不錯,通脹風險還有但相對溫和,上周五美股已經做出調整,本輪調整距離歷史高點大約回調4%,這是對年內不降息的回應,由於川普效應,市場對後期相對樂觀,所以我傾向於認為,19000左右的納指是高位但合理,幾乎沒有深調空間;

  2. 市場的另一個擔憂,是日本央行逆勢加息,但是今天中午日本方面披露的信息是,將視經濟數據決定利率變化,這幾乎相當於告訴大家,至少年內日本加息概率近乎為0;上周我熟悉日本政策的朋友已經向我分析過,日本年內不太可能加息,加息不僅是一個經濟動作也有政治意義,川普1月20日「登基」,日本不太可能這麼不給面子,而且更實質的是,目前階段加息,給日本帶來的損失將遠大於好處,他們沒有理由這麼做。

  3. 那麼很顯然,真正能牽動市場走勢的,就只剩下英偉達財報這一變量了。美股最近兩年的暴力拉升,絕大部分都是ai的功勞,從chatgpt橫空出世,到大模型預訓練引發全球搶芯片,英偉達毫無疑問是這波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和引領者。美股要繼續向上,英偉達的業績和指引至關重要,而如果它的業績或指引不佳,那麼美股可能不僅無法向上,甚至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調,回調幅度將視業績指引的「不佳程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試圖整理一些市場目前對英偉達的預期,和我個人做的預測,大概率是不準確的,僅供參考,也作為我自己跟蹤和決策的依據。
一、業績預測
根據二季度財報,英偉達官方給出的2025財年(即2024年)三季度營收指引是325億美元,上下波動2%,也就是318-332區間。
根據過去8個季度財報實際情況,英偉達每個季度都超過了官方指引,且2024財年(即2023年)以來的6個季度,英偉達幾乎每個季度都超過指引最少20億(2024財年q1剛起步階段例外),說明官方給的指引是相對偏保守的。
二季報業績發佈前,市場盛傳英偉達最新系列芯片blackwell出現設計缺陷需要延產,英偉達也大方承認,因此在那個時間節點它們不太可能給出冒險的指引。
但是目前富途上顯示的一致預期是營收330億,每股收益0.7美元,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預期。
雅虎財經上44位分析師給的預期是營收331億,每股收益0.74美元,也相對偏保守。
我個人的預測是營收340億,每股盈利0.79美元,對應non-gaap凈利潤192.6億美元。
我傾向於認為,blackwell系列暫時無法量產,反而提升毛利率,預期三級的毛利率75.9%,而經營支出會在當前略有不利環境下相對克制,比官方指引低(30億)0.5億美元,經營利潤預期達到228億。
340億美元營收比指引高15億,環比上季度增加約40億,過去5個季度英偉達每個季度環比營收增加都沒有低於40億,本季度若340億,環比增幅13.2%已經是過去6個季度最低環比增速,超過指引的幅度也是最低。
英偉達的業績由四個部分組成:數據中心、遊戲和ai pc、專業可視化、汽車和自動駕駛(含機械人),數據中心是核心龍頭,業務增長几乎全靠它。
我們預期數據中心業務將達到302億營收,其他三項業務環比增長几乎可以忽略。
二、年度預測及估值
若三季度實現340億營收和192.6億non-gaap凈利潤,我們預期四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375億、210億,每股收益0.86美元,那麼2025財年(即2024年)營收、利潤、每股收益將分別為1276億、715億、2.94美元。
截止11月15日收盤,英偉達市值3.48萬億,以2025財年預期盈利,對應的市盈率大約48.7倍,若2026財年營收增速30%、每股收益增速50%,遠期市盈率大約32倍。
若2026財年營收增速30%,每股收益增速50%,條件是毛利率維持在72%上方,年度經營支出不超過120億(平均每季度30億),且平均稅率維持17%左右水平。
經營支出和稅率要達到預測水平基本沒有問題,考慮到目前的芯片市場仍然是賣方市場,維持72%的毛利率應該也是大概率,至少2026財年前沒問題,那麼問題只有一個,即2026財年英偉達能否維持30%以上的營收增速。
三、走勢看法
實際上我認為英偉達無論是三季度、四季度乃至明年,達到或超出上述預期的概率都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三季度,業績不會差,四季度和明年業績也大概率差不了,影響英偉達走勢的更多是估值。
而估值是個很玄的東西,不完全取決於業績,尤其不完全取決於短期業績。
也就是說,哪怕三季度、四季度、明年都達到上述預期,若到時候市場只願意給32倍遠期市盈率,那未來一年基本上就3.6萬億上下,股價就會被壓制住。
英偉達的收入和利潤,基本上是巨頭們的資本支出,當然也包括ai初創公司門的資本支出。
支出是基礎設施建設,是投資,如果看不到回報,是很難持續增長的,無論這個未來多麼誘人,最多也就是維持,那麼英偉達的收入瓶頸就會出現,利潤率可能會下來,因為這時候巨頭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比如自研、比如扶持定製芯片代工商)節約成本。
只有一種可能性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應用端出現成果,目前的幾個大方向,有些回報率是不錯的,比如雲計算方向,無論微軟還是亞馬遜、阿里,ai雲計算對於規模和利潤的提升都是確定的趨勢;有些回報率算意外驚喜,比如meta投資芯片本來是為了開發生成式ai,沒想到順手提升了內容平台的算力和廣告精準度、產效;有些只能算一般,比如openai、anthropic、midjourny等通過應用收費,投產比還遠遠看不到打平的希望。
市場目前盯得比較多的,是ai創業公司的投產比,所以會有些悲觀傾向,大模型預訓練在缺乏更高性能芯片的情況下,新一代模型遲遲不能發佈,商業化也比較迷茫,同時巨頭的資本開支,也看起來越來越冒險,稍不留神就可能侵蝕利潤影響每股收益,哪怕是meta、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巨頭。
這裏面,一方面有blackwell新一代架構芯片尚未面世帶來的焦慮,另一方面也有ai應用普及本身需要過程影響。
如果我們將視角擴大,實際上一些廣告量化平台已經在用ai大幅提升業績和展望,比如applovin最近季報業績遠超預期,國內對標的匯量科技同樣如此,而在其它行業,例如電商、製藥、機械人、自動駕駛、智能配送等諸多行業,ai對效率乃至整個生產流程、服務方式的變革正在不斷推進,特斯拉在川普周期很可能受益於自動駕駛法律推進,沃爾瑪、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電商平台正在利用ai推進從貨品上架、頁面製作、廣告推廣等核心領域,rxrx等生物製藥公司正在利用ai加速研發進程,具身智能機械人領域更不用說。
所以,雖然投資領域聰明的資金正在從芯片、硬件往應用層轉移,以追求更高的回報,但是英偉達的未來仍然是偏樂觀的。
我當然不覺得它仍然可以扛起ai行業股價增長的大旗,但是作為ai的母體,它一定能享受到應用端發展的紅利,就像2018年後的蘋果,它的銷量爆髮式增長的階段結束了,但是服務業務的增長序幕剛剛拉開。
總體上,我認為英偉達最好的時光過去了,但作為穩健的價值股投資,可能仍然是不錯的選擇。
新建了付費純美股(不含在美上市中概)交流群,除美股綜合群,還有加密貨幣群、mstr、英偉達、特斯拉、蘋果、google、meta、亞馬遜、微軟、台積電等10多個美股個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