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傑:缺少創造力不是中國企業的問題而是必然結果


《進化》三部曲

在前幾年對組織變革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曾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中國企業的轉型必須由創新來推動,因此企業需要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相信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們也絕不在少數,就是這樣的認知,差一點讓我們的研究與實踐發生偏離,還好通過我們對西方企業的仔細觀察,發現了問題所在,並及時進行了糾偏,這也使我們終於找到了推動企業順利實現轉型的關鍵所在。

首先我們也承認中國企業轉型,的確離不開企業創新,也離不開創新型人才,但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這些不是第一位的。進入轉型期後,中國企業首先要做的反而是塑造具有創造力的組織環境,沒有這些組織環境,企業根本不會獲得期望的創新能力,也根本不會湧現出創新型人才,這一點是我們近幾年來最深刻的感悟,一開始我們把這一問題想得簡單了,導致步子邁得有些大。現在來看,塑造創造力的組織環境才是當前中國企業變革最重要的任務, 而不是盲目提倡創新。

缺少創造力不是傳統企業的問題而是必然結果,因為傳統組織形態(精英價值形態)採取的是一種分工與協作式的運行邏輯,是通過專業能力推動企業規模化發展,專業能力是傳統企業的根本能力,所有企業構建的管理系統,包括企業文化,目標都是在培養專業型人才,提升企業專業能力,因為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就會降低運營成本,擴大企業規模,從而相應提高市場競爭力,但這也導致傳統企業天然的缺少創造力以及創新型人才,因此在傳統組織環境中根本無法獲得期望的創造力,即便要進行一些改良都要破除傳統力量的束縛,這些力量都是基於傳統管理系統而形成的。傳統企業強調的是穩定、可控、標準化的組織環境,這是一種扼殺創造力的氛圍,因此在這樣的組織環境中,即便企業把創新天天掛在嘴邊,都不會獲得期望的結果,反而還會浪費掉很多組織資源。最近提到的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也都不會誕生在這種組織環境中。

專業能力、集成能力、創新能力之間的關係


中國企業轉型首先要形成新的組織形態,建立新的管理系統,塑造能夠產生創造力的組織環境,這時候組織變革的核心內容將圍繞集成能力展開,集成力一種建立在專業能力基礎之上,能夠實現跨部門、跨功能的系統化管理能力,通過「集成」把不同功能組合在一起,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功效,形成企業新的競爭力(新質生產力)。

集成力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前延續專業能力,啟後孕育創新能力。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集成能力,就不會有創新能力,這是前置條件,中國企業只有經歷了集成階段才會讓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集成力能夠為企業有效培育創造力,這也是為何說我們及時進行了糾偏的根本原因,當我們發現了組織集成力時,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融匯在了一起,彷彿看到了傳統企業一步步邁向現代企業的整個過程。

人才特點演變規律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培養出來的既不是專業型人才,也不是創新型人才,而是集成型人才。在人才特點規律演變規律中,集成型人才出現在專業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之間,是能夠把不同專業功能進行集成,通過創新解決複雜問題的人才,他們都是能夠跨部門、跨功能開展業務的人才。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將從集成型人才中誕生,因為集成型人才已經具備了進行創新活動的基本條件,是提升企業創造力的基礎。

進入轉型期後,傳統企業中大量的專業型人才與客戶需求逐漸背離,這將導致專業型人才與企業的產品一樣嚴重過剩。當專業型人才發現提高專業能力後,也無法解決企業問題時,就會向集成型人才轉型,這一幕正發生在今天的中國企業中,當務之急是儘快塑造適宜的組織環境,推動專業型人才儘快轉型為集成型人才,這一過程也將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集成力,使企業加快轉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