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 齊冠鈞 劉婭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是簽署《巴黎協定》以來第一次的全球盤點(GST),其中特別提到,無超額排放或只有有限的超額排放情況下,必須明確認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需要大幅、快速和持續地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2030年比2019年平均減少43%,到2035年減少60%,才能達到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
過去數十年化石燃料穩定佔全球能源80%以上,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罪魁禍首,而COP28經過二周的協議,首次將推動擺脫化石燃料納入協議文本,呼籲「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從化石燃料過渡到其他能源,加速未來十年的行動,維持科學的原則,實現2050凈零排放」。
無論COP28的決議有多少爭議,但是為全球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努力,終究達成進一步的共識,本次的決議對於企業、投資方與消費面而言,既有挑戰也有契機,各方皆應積極應對,以提升產業及品牌的競爭力和價值。
歸納COP28的重要協議內容包括:
啟動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支援遭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進行調適與減緩;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協助能源系統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加速未來關鍵10年的行動,以在2050年前實現科學的凈零排放。儘速淘汰未應對能源貧困或公正轉型的「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加速減少未減排的燃煤發電,即2030年前;大量減少二氧化碳外的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甲烷;在2050年前利用零碳和低碳燃料,加速全球能源系統邁向凈零排放;加速發展零排放或低排放技術,包含再生能源、低碳氫能生產、碳減排及除碳科技,如碳捕捉、再利用及碳封存,特別是難減排的產業;通過系列減碳路徑加速道路運輸的減排,包括開發基礎建設、儘速部署零排放與低排放運具;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增加3倍、能源效率年均改善從2%提升至4%,加速能源轉型;認可轉型燃料可在能源轉型和確保能源安全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企業減排迫切性提高、壓力更大
面對COP 28第一次將擺脫化石燃料寫進決議文,象徵全球能源轉型已在關鍵時刻,我國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家,無論是將產品賣向何處,都會面臨逐步上升的碳價成本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挑戰,需要同時面對自身減碳和能源轉型的課題,並確保企業的供應鏈廠商也符合可持續目標,包括原材料採購、生產過程和產品運輸等。
在生產方式上,企業不僅需要開發和採用更新的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以減少排放並提高能源效率,更嚴重地是面對企業仰賴化石燃料發電比例過高的現狀,當上游的品牌客戶要求減碳時程縮短、再生能源使用佔比更高時,不僅會造成成本大增,同時搶奪綠電的市場競爭壓力也會節節高升。
因此企業在能源轉型上,必然面臨如何取得更多的再生能源的問題,接下來可能需要投資新的能源基礎設施並同時要求供應鏈的跟進,這些都考驗企業的資金壓力與風險控管。
二、氣候融資缺口大,但投資策略卻更務實
可持續續轉型的各個面向都需要融資支撐。根據COP28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球將面臨41萬億美元的緩解投資缺口,其中新興市場在GDP中所佔比例面臨更高的缺口。而到 2050年,每年還需要6000億美元的適應融資缺口,是目前資金的10至18 倍。雖然COP28在前四天便籌集了超過570億美元的氣候行動基金,但全球規模最大避險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歐在迪拜舉行的彭博綠色活動上則表示,氣候變化是一個代價高昂的問題,綠色計劃必須「有利可圖」,才能吸引解決該問題所需的投資。他認為必須務實的實踐財務的可持續,強調在氣候金融領域,平衡自身利益、回報和經濟現實的重要性。
另外,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大型金融服務機構ING集團,在COP28結束一周之後,即提出了新的能源融資策略。目標至2030年,將對上游石油和天然氣活動的貸款減少35%,2040年將逐步淘汰所有上游石油和天然氣融資。該集團表示,至2030年,此一決定將使其上游能源投資組合相關的融資排放量減半。同時,ING集團還致力於加速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融資,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提供75億歐元,遠高於2022年的25億歐元。
顯而易見,COP28之後氣候融資的需求更大,但是如何通過更加透明的揭露與嚴格的監管取得投資者的信任,並且將高完整性碳信用額度納入減排策略,或是創新的技術與方案吸引資金的導入,是值得關注的方向。至於投資組合與創新的金融商品,仍是必要的解決方案。
三、消費產業需更具體落實減排行動
在COP28會議期間,全球134位各地的領導人在世界氣候行動峰會(WCAS)共同簽署了《COP28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永續農業、韌性糧食系統與氣候行動宣言》,優先考慮將糧食和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碳排放問題,納入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中。該宣言旨在擴大調適和復原力措施,以減少農民和漁民等糧食生產者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支持農業和糧食系統中受氣候變化威脅的生計,並加強農業用水資源管理和糧食系統。
然而對消費面直接的影響莫過於如何減少碳足跡,購買低碳產品和服務將成為消費者更加關注的選擇,尤其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在人類造成的所有甲烷排放中,約40%來自農業,其中大部分來自乳製品,乳牛打嗝和牛糞中產生的甲烷,在氣候變遷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減少甲烷排放的議題與紅肉及乳製品息息相關,同時儘可能選擇當地生產的時令、有機食品,以減少運輸、冷凍或加工過程中的碳排放,而且低碳飲食同時關係著健康問題,例如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整體而言蔬食的倡議與新產品、新農業科技的開發具有更積極的目標。
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包括雀巢等六家全球食品公司便挺身而出,宣布建立強大的聯盟,幫助酪農減少甲烷排放,使農業更可持續發展。這些公司將透明地計算並公開揭露與其乳製品供應鏈相關的甲烷排放總量。他們還各自承諾在2024年底前制定一項公共甲烷行動計劃,以減少乳製品供應鏈中的甲烷排放,這個行動方案為食品業的透明度、參與和減排樹立了新模式。
在此同時,碼氏食品、麥當勞和百事可樂等消費品公司推出了一個促進再生農業的新框架,作為可持續市場倡議的一部分,瑪氏前執行長兼可持續倡議工作小組主席格蘭特里德表示:「通過再生實踐讓農業回歸本源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而是我們能夠保證農業和全球食品供應鏈代代相傳的唯一方法」。
隨着消費者可持續意識的抬頭,在消費行為上將更為關注產品的來源和製造過程,選擇對社會負責任和環境友好的品牌,快速消費品(FMCG)產業必須將品牌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結合,在行銷上將環保措施更為透明與具體地溝通,方能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