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首趟國際班列從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駛出,遠赴9826公里之外的波蘭羅茲。奔騰的列車描畫了成都國際鐵路港聯通世界的藍圖。這趟列車,不僅徹底改變了內陸城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沿海港口的歷史,也改變了四川對外開放格局。
10年後的今天,2023年4月26日,始發於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成都國際班列迎來常態化運行的第十個年頭。10年來,這條「鐵軌上的絲綢之路」不斷延伸,從一條線到一張網,已聯接境外100餘個城市,在全球供應鏈中創造了一條「黃金通道」,成都的「國際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我們用三組人物故事,共同見證成都國際班列的成長之路,見證成都十年開放格局之變。
集裝箱正面吊司機 廖天府:
在70噸「巨獸」駕駛艙里看到更大的世界
廖天府和集裝箱正面吊合影
10年前,26歲的廖天府正坐在鄉鎮的辦公室里,聽朋友說起青白江的「蓉歐快鐵」,很快他做了決定:辭職!到成都國際鐵路港去。
在他看來,那裡的工作看起來更「有意義」。
一周左右就把「理貨」工作弄明白,3個月後又變身「箱管」,大半年後廖天府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他的新角色亮相——集裝箱正面吊司機,「很興奮,我喜歡機械,像是找到了使命。」2016年,廖天府成為成都陸港運營公司的一員,進入成都鐵路口岸工作。
第一次站在長11.45米、寬6米、高4.6米的集裝箱正面吊前,廖天府多少有點緊張,「輪胎和我差不多高。」進入駕駛室,按照標準流程操作,70多噸的機器「醒」了過來。吊臂伸向集裝箱,四個傳感器接觸到集裝箱後反饋,接着四個鎖頭旋轉90°卡住箱子。「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集裝箱被吊起,正面吊起重機和吊臂開始配合移動,地上有標線——那是指定堆放位置。放好第一個集裝箱,花了接近2分鐘,廖天府身上已經出汗,他沒有停,接着往上壘第二個。
工作的「西部鐵路物流中心」起初給了他不小的「視覺衝擊」:以為會很大氣,沒想到那麼偏,「地上除了雜草,就是幾個集裝箱。」他開玩笑說,當時自己心裏直嘀咕:這能做得長久嗎?
但就像歌里唱的:「時間,會給我答案。」
進出成都國際鐵路港的集裝箱越來越多,每天的吊運量抵得上過往一周。他和小夥伴們組成的正面吊司機隊伍擴大到了14人,堆場面積也擴大了不止一倍,現在廖天府平均一天就能吊運100多集裝箱;他們也更加熟練:吊運一個集裝箱只要1分鐘左右。廖天府聽過貨車司機說著的全國各地的口音、方言,貨車上的集裝箱外面寫着中文、外語,裏面有和全世界貿易的貨物:汽車、鞋子、電子產品、機械設備……
廖天府操作集裝箱正面吊
眼看着原本「荒蕪」的堆場面積擴大,集裝箱越來越多,每天吊運量抵得上過往一周——十年的時間和經歷彷彿在他面前形成一面鏡子,鏡子裏面是十年間中歐班列在疾馳、集裝箱跟隨吊機一層層碼砌;鏡子這邊,現在36歲的廖天府,變身操縱70噸重的大傢伙的「高達駕駛員」,吊運的集裝箱上有中文、外語,集裝箱里是汽車、鞋子、紅酒等貨物,他拿下了技能比賽第一名,獲得「蓉歐工匠」稱號,十年零事故、出口集裝箱「零返場」……
如果沒有成都國際鐵路港,另一個平行空間里的自己會做什麼?
「很難說」,但廖天府更喜歡這個時空里的自己,他很慶幸十年前做出的決定,讓自己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人生也更加有意義。
「我非常驕傲,見證了這一切;我們也很期待,見證未來。」
青白江城廂車站調乘司機 楊勇:
見證城廂站從「過路站」到一級物流基地
楊勇正在駕駛列車
楊勇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北車站的一名調乘司機,2011年到青白江城廂車站工作,主要負責將到達的空車送入貨場指定位置進行裝車等工作,確保每一趟班列順利發運與安全抵達。城廂站日常承接成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的終到和始發工作。「現在列車編組越來越長。從2013年每列編組41輛,到現在每列編組55輛,運量大幅提升。」楊勇介紹。
近年來,隨着成都國際鐵路港國際班列開行數量不斷增加,城廂站也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楊勇眼中,城廂站也記錄著成都融入「一帶一路」的軌跡——
城廂站原本只是達成鐵路上一個不起眼的小站,隨着中歐班列的開行,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在城廂站會議室的牆上,有一張站內平面圖,上面縱橫交錯地標註着該站的線路圖。楊勇指着圖向記者介紹:「最初站內只有4股到發線,現在已經增加到9股,貨物線也從10股增加到現在的近20股,都是成倍增加。」
楊勇介紹軌線情況
而隨着新增線路越來越多,成都中歐班列「走出去」「引進來」的貨物品類不斷增加,「筆記本電腦、汽車等高價值產品都有。」楊勇說,城廂站發送的貨物品種從最初的電子元件、日用品等,已經擴展延伸到汽車整車、零配件、機電產品、傢具電器、服裝鞋帽等上千種。
這些變化也讓楊勇和同事們愈發繁忙起來。「最初是線等貨,現在是貨等線,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不知道多少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鐵路港進出貨物越來越多。」
經過多年發展,城廂站也隨着班列共同成長,已經由一個「過路站」發展成為一級物流基地。而隨着需求愈發旺盛,城廂站也正「提質擴容」——在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南側,城廂站新增國際集裝箱功能區項目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工作,預計本月內投入使用。
青白江海關辦公室主任 夏紀:
現在每個月監管的班列相當於2013年全年開行量
夏紀在口岸查驗貨物(圖左)
2011年10月,成都鐵路口岸正式投運。現代物流大廈迎來首批入駐客人——成都海關現場業務處。彼時,成都海關所屬青白江海關辦公室主任夏紀作為一名普通的海關關員,開始了他與鐵路港的緣分。
成都海關業務處進駐鐵路港之時,只有一個監管科,四五名工作人員。現在監管科由1個變成了2個,人員也增加至近20名。
一切的改變,都源自成都中歐班列。「從保稅物流中心(B型)到綜保區,從自貿區到國家級經開區,口岸功能在增加,監管場所也在擴大。」夏紀說,以前只是偶爾做一些中歐班列貨運代理業務的企業,現在已經發展成集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了。
細算起工作量,夏紀說:「目前,青白江鐵路口岸每個月監管的班列相當於2013年全年的開行量,每天查驗的集裝箱從最初的兩三個變成現在超60個,經常一票查驗指令還沒有結束,下一票又來了。」查驗的貨物種類也在變化,開始主要是服裝、小家電,現在的目錄里已經收錄了十幾個大類,上萬個品種,貨主企業也從200多家增加到1萬餘家,全國各地都有。
法國的紅酒、比利時的巧克力,德國的啤酒……這些年,經手的進口商品越來越多,有時候不用看介紹,產地也能猜出一二。中歐班列作為一條穩定的開放大通道,拉近了四川與世界的距離,不僅可以讓廣大市民「在蓉城 逛全球」,也推動了四川造產品走向世界。
據了解,現在,除了蔬菜,四川的花木、茶葉、獼猴桃,也正在通過中歐班列出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四川特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春風4月,相赴十年之期。一列列成都國際班列馳騁於歐亞大陸之間,既馱着對外開放的堅定信念,亦滿載城市品質之變的美好願景。
十年如一日,這支鋼鐵駝隊沿着「一帶一路」往返奔波,共同演繹着新絲綢之路的欣欣向榮。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彭亮 攝影記者 王效
部分圖據受訪者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