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金融數據出爐,9月M2總量達26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
單看這個數據,M2總量可以理解為市場上所有錢的總和,M2增速可以理解為放水的速度。今年以來M2增速從4月份開始一直保持着兩位數的增長,就連口罩剛開始那年,都沒有達到過這個增速。儘管2016年前,M2增速普遍比現在高,但因貨幣供應量基數較小,相同增速下放出來的水量就較小,現如今260萬億體量的貨幣供應量基數已經非常龐大,一個月市場上多出來20多萬億的錢,這個放水量已經非常猛了。
但放這麼多水,錢呢?
現在上面的所有利好措施,市場都當成了王八念經,不聽就是不聽。就比如我國最大的蓄水池,股市、樓市,不說幹得熱火朝天好歹來個微笑曲線,但實際上卻是一片冷淡。A股在3000點上下反覆橫跳,市值從2021年末的97.85萬億,跌到了現在的84萬億左右。
另外市場上的大體量資金,截至6月末,信託存續總量為21.22萬億元,銀行理財存續總量為29.15萬億元;截至8月末,私募基金存續總量為20.41萬億元,公募基金總規模為27.06萬億元。這四大吸金板塊存量規模加起來97.84萬億元,再加上期貨資管的3000多億,撐死不到100萬億元。
接着就是最大資金體量的銀行存款,截至上半年末居民存款超111萬億元。這是因為大家避險情緒激增,手裡的資金幾乎都轉為了無風險的銀行存款或國債,和低風險的貨基或債基。就像最近發行的兩期電子式儲蓄國債,3年期和5年期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05%和3.22%,最大發行總額400億,工行分了80億的銷售份額,僅僅是上線一天就售罄,可見大家兜里有錢,但都被整怕了,就只能向低風險靠攏。
還有公募基金中的貨幣基金存量規模11.21萬億元,債券基金規模5.07萬億元,這兩類就佔了公募基金規模的60%。
但上述的這些資金,比如存款存了100多萬億,並不是說大家的財富就增加了,到期後取出來還是100多萬億,低風險資產不會像股票、基金那樣去加槓桿去增值,進而導致市值增加,財富增加。所以儘管市場上錢看起來多了,但多數資金都是在空轉,並沒有大家的錢包厚上一分。
再加上我們的放水不是說像漂亮國那樣,把錢借給ZF,ZF直接給老百姓發了去消費,而是通過逆回購、酸辣粉、麻辣粉之類的放水工具,把錢借給商業銀行,銀行再通過放貸的形式把這個錢放出來。所以我們這邊主要偏向的是把錢借給企業或有貸款能力的個人,這些人拿着錢去搞生產,搞投資,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讓各個環節的人都有錢賺有錢花,進而促進消費。
所以這個水量,還要結合S融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貸款增加了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了1.36萬億元。從結構來看,住戶貸款增加3.41萬億元,去年同期這個數據是6.35萬億元,住戶貸款基本上房貸佔了大頭,所以這3萬億的下降量也可以看做房地產銷售的減少量;另外企業貸款增加14.48萬億元,去年同期這個數據是10.48萬億,增加了4萬億的量,結合近期市場上果企兜底拿地,回購商品房,企業負債等信息,可見貸出來的一部分錢拿去兜底地產了。
主要還是地產這個實體經濟涉及各行各業,地產熄火後,鋼鐵建材、家居家電等行業都成了過剩產能,這時候相關企業哪還會去擴產增產,老闆日子不好過,員工日子也就不好過,降薪、裁員也就接踵而來。不少老闆做生意的部分資金還是靠貸款來的,以前機會多,經濟增速快,資產升值能覆蓋住債務,大家也就有動力,所以市場上整體財富是增加的。但當市場增速不能覆蓋住債務,這時候大家就不願意借錢去生產消費,於是消費低迷和產能過剩相互作用,形成e性循環,再加上缺少信心,延遲消費,結果就更為加劇。
當然市場上也有搞得紅火的產業,比如直播帶貨,尤其是一些頭部主播,一人銷量能頂一家上市企業的營收。這是因為現在生產方多數都產能過剩,作為銷售方的主播可供選擇的產品就多,話語權高,能挑好的、獲利多的產品上,在自身巨大流量的加持下就能搞出巨額銷量。
總之,個人很難去改變大環境,處於經濟周期漩渦的我們,現在主要還是求穩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