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買家醫院保平安?

作者:何婧

出品:焦點財經

今年五一,中國平安(601318)站上了風口浪尖。

4月30日,中國平安發佈了參與方正集團重整進展的公告,一時間議論紛紛。

平安表示,「參與方正集團重整,是本公司進一步深化醫療健康產業戰略布局、積極打造醫療健康生態圈的重要舉措。」

有了健康,就能平安?投資者似乎並不認可這個故事。

直到8月17日,中國平安收購新方正股權案獲批方正集團併購案塵埃落定,議論聲仍未散去。今年以來,中國平安股價幾乎一路下跌,自年初至今跌幅已經超過40%。

如此大的跌幅與看空,被很多投資者認為,與其此前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失利有關。如今,平安又開啟了「健康」夢。

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馬明哲終於出手了。

8月27日至9月3日,中國平安連續6個交易日回購公司A股股份。同時,馬董事長率領眾高管進行增持,一共拿出了27.8億元的真金白銀。

組合拳實施後至9月7日,中國平安8個交易日內,有5天收漲。

地產隱形大鱷的得與失

1995年,平安不動產前身——深圳市平安物業投資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平安對於地產領域的籌謀也是從此時開始。

但由於政策的限制,平安最初的地產之路走得不算順暢。直到2010年,中國保監會發佈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放開了對於險資投資不動產的禁錮。

次年,深圳市平安物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便更名為平安不動產。充足的現金流助力平安強勢入局,一舉成為了地產業赫赫有名的「隱形地王」。中國Top20的房企背後都不乏平安的身影,根據今年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平安的投資性物業賬面值為666.17億,占投資組合的1.8%。

而平安主要以三種方式布局地產領域:其一便是收購知名地產公司股票,或以債權或股權形式進行投資;其二是與房企聯合拿地,並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項目;其三則是購買商業地產謀求長期效益。

憑藉房行業長久以來的巨大紅利,平安自然嘗到了一些甜頭。2018年通過大舉減持碧桂園3132萬股,平安套現了約4.5億港元。但同樣也是這一年,埋下了當下的這場危機。

2018年,平安通過先後兩次股權收購,持有了華夏幸福25.25%股權,並對其債券投資360億元,疊加股權投資的180億元,累計540億元。

但沒想到的是,在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多劑「降溫針」的作用下,華夏幸福爆發了債務危機,根據7月31日公告,華夏幸福及其子公司新增未能如期償還銀行貸款、信託貸款等債務形式的債務本息金額 85.18億元,公司累計未能如期償還債務本息合計815.66億元。

華夏幸福的「二股東」中國平安,也不平安了。

於是,中國平安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估值調整及其他權益調整金額為359億元,對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影響金額為208億元,對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影響金額為61億元。

此外,2019年,平安以每股4.81港元認購中國金茂約17.87億股,占股本約15.20%,彼時,市值約85億港元。而截至9月6日收盤,中國金茂的股價2.54港幣,市值幾乎腰斬。

對外投資踩雷的同時,多位股東的大幅減持動作也牽扯着市場的神經。

6月17日,中國平安發佈公告稱,近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東卜蜂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其通過下屬子公司於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6日期間,以股本衍生工具交付股份之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H股182570107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達到1%。

無獨有偶,裕興科技也於7月12日宣布出售全部持有的300萬股中國平安保險的H股,並將在2021年因這批交易虧損約5326萬港元。

而最為惹眼的還是長期堅定看好平安、持股十餘載的私募大佬李馳清倉了平安。

根據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平安實現凈利潤580.1億元,同比下降15.5%。其中利潤佔比最高的壽險業務為292.56億元,佔比50.4%,同比下降了35%。

雖然在發佈半年報的同時,平安打出「公司回購+高管增持」組合牌,以增強市場信心。稱公司擬使用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自有資金,以不超過82.56元/股的價格回購A股。

平安的「聯合健康」夢

投資不利、保費下滑、股價下跌之下,平安依舊沒有停下腳步。

2016年,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便公開表示,「一手管住用戶的錢、一手管住用戶的健康,這樣用戶就離不開平安了。」

在醫療健康和商業保險的賽道上,人人都想成為中國版的聯合健康,中國平安也不例外。然而,平安雖然很早便開始布局醫療板塊,卻幾乎都是線上醫療,為打通醫療、保險、大健康的完整閉環,平安急需一家線下醫療機構。

於是,參與方正集團重整,成為了平安整個大健康布局中最為重要的一步棋。

2019年12月2日,方正無力兌付一筆20億元本金的債券,引爆千億債務的序幕。2020年2月,方正集團破產重組進入司法程序後。中國平安便果斷入場,試圖奪得「北大醫療」這塊醫療領域的「天潢貴胄」。

中期業績會上,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直言:「接下來我們只會保留醫療等與平安核心主業相關的板塊,其他部分正在按照預定的計劃按部就班地以市場化方式對外轉讓或出售。」

確實,醫療健康需求會伴隨銀髮時代的到來持續爆發,以線下定點醫療服務賦能保險品種,保險才更有溫度和賣點,這對於保費增速已觸天花板的平安來說,無疑是未來有力的着力點。

就像在2020年的董事長致辭中,馬明哲說道「金融是平安的現在時,醫療是平安的未來時。」

然而,目前的北大醫療床位數比巔峰時期幾近減半,負債上百億且盈利能力羸弱,對中國平安「保險+健康」的聯合健康模式藍圖到底是助力還是拖累?

此外,中國平安在此前幾乎沒有線下醫院管理經驗,如何管理如此一家產權關係、治理結構複雜的醫療集團,更是併購完成後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