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鶴近日發佈的中期業績預告猶如一顆深水炸彈,在資本市場掀起巨浪。飛鶴預計2025年上半年收入91億元-93億元,同比下滑7.92%-9.90%;凈利潤10億元-12億元,同比驟降36.84%-47.37%。
而這份雙降成績單,直接引發飛鶴股價暴跌。業績預告發佈後首個交易日(7月7日),飛鶴股價大跌17.02%,截至7月9日收盤,公司市值蒸發逾百億港元。對此,記者聯繫飛鶴,對方並未回復。
就在業績預告公布當晚,飛鶴迅速宣布了股份回購計劃。飛鶴此舉到底是對股價的自我找補還是傳遞長期信心?
業績「滑鐵盧」背後暗藏危機與隱憂
7月4日,中國飛鶴交出的中期業績預告成績單着實令人大跌眼鏡。飛鶴預計,2025年上半年營收將下滑7.92% - 9.90%,凈利潤降幅更是高達36.84% - 47.37%。如此遠低於市場預期的業績,直接引發了飛鶴股價的連續暴跌。
7月7日,作為公告發佈後的首個交易日,飛鶴股價開盤便大幅下跌,盤中最高跌幅超過18%,最終收盤下跌17.02%,報收於4.73港元/股,市值從516.83億港元下滑至428.9億港元,一天之內就蒸發近88億港元。截至7月9日收盤,飛鶴股價累計下跌約20.35%,市值總共蒸發101.5億港元。
飛鶴在公告中將業績波動歸因於生育補貼拖累收入、主動去庫存戰略、政府補助銳減以及全脂奶粉減值計提這四大因素。然而,在表象之下,隱藏着更深層次的危機。
以生育補貼計劃為例,據飛鶴相關業務人員介紹,今年4月,飛鶴率先啟動了行業首個「12億元生育補貼計劃」,為孕期家庭提供不少於1500元的奶粉補貼,6月補貼活動又進一步擴展至12個月以下嬰兒家庭。但業內人士認為,該補貼產品僅限飛鶴廠家直郵,繞過了傳統銷售渠道,這直接削弱了經銷商體系的業績貢獻。更嚴重的是,部分補貼奶粉經二手平台流入市場,對價格體系形成了衝擊。記者在某二手平台上發現,出售飛鶴卓睿奶粉的情況隨處可見,很多個人交易者提供的閑置圖片都是育兒補貼的權益截圖。
去庫存戰略同樣削弱了規模效應。為保障產品新鮮度,飛鶴主動將渠道庫存從1.5個月壓縮至0.5個月。按照飛鶴的說法,庫存調整將於三季度完成,但在清理庫存過程中,規模效應被弱化,導致利潤降幅遠超收入下滑。
7月4日業績預告公布當晚,飛鶴迅速宣布了股份回購計劃,企圖用「10億回購 + 20億分紅」的組合拳穩定市場信心。國家發改委原特邀財務專家、青島榮晟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慧表示:「第一,回購旨在傳遞管理層信心,穩定市場情緒,向市場傳遞『公司被低估』的信號;第二,飛鶴結合20億元分紅,形成『回購 + 高股息』組合拳,增強股東回報,吸引長線資金,穩定股價;第三,飛鶴2024年末現金及短期理財近200億元,10億元回購僅占現金儲備的5%,財務壓力完全可控。此舉可有效減少流通股,提升每股收益(eps),對沖利潤下滑的影響。」
然而,這套看似慷慨的股東回饋方案,卻在細節處暴露出諸多隱憂。回購計劃暗藏局限性,公司明確表示回購股份將用於「後續出售或員工激勵」而非註銷。這種「不註銷式回購」對每股收益提升有限,被市場解讀為對當下股價並非毫無保留的力挺。況且,業內進行回購的並非只有飛鶴,2025年以來,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兩大頭部乳製品企業均大額回購股份,回購金額均超1.5億元人民幣。
奶粉「寒冬」下的困境與挑戰
王立慧表示,飛鶴所面臨的困境並非短期波動造成,而是奶粉行業系統性挑戰的集中顯現。
行業需求下滑成為首要衝擊。受出生人口減少的影響,國內嬰配粉行業在2022年、2023年的行業規模分別同比下滑5%、10%。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帶動行業降幅有所收窄,但有機構預計,2025年我國嬰配粉市場規模同比仍將繼續下滑1.2%。
從財報數據可見一斑。2017年到2021年,飛鶴營收規模從58.87億元迅猛增長至227.76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從11.60億元飆升至68.71億元。然而,到了2022年,高增長態勢戛然而止。2022年至2024年這三年間,公司營收震蕩疲軟,歸母凈利潤更是降至30多億元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在低基數的背景下,公司業績再度下滑。
曾經的高端堡壘也出現了裂縫。曾助推飛鶴登頂行業榜首的「超高端戰略」,如今正遭遇嚴峻挑戰。高端產品線增速驟降至5.6%,庫存周轉天數拉長至120天,高昂的營銷費用不斷吞噬利潤。尼爾森數據顯示,飛鶴在一線城市的市佔率兩年內下滑了3.2個百分點,新生代媽媽選擇外資品牌的比例升至58%。
渠道模式同樣遭遇了時代的「倒戈」。曾經,數萬地面銷售人員是飛鶴稱霸市場的有力武器,如今卻成了利潤的拖累。在母嬰店批量倒閉、單店產出銳減的行業寒冬中,重資產的渠道模式在電商效率革命面前顯得笨拙不堪。面對線上渠道的結構性短板,飛鶴需要徹底切除「壓貨腫瘤」,重建數字化運營體系。然而,能否打破傳統渠道利益鏈的束縛,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在國內市場承壓的艱難時刻,飛鶴的國際化布局讓人看到了一絲曙光。2024年9月,歷時8年籌備、耗資3.8億加元的加拿大金斯頓工廠正式投產,填補了加拿大本土嬰幼兒奶粉生產工廠的空白。截至2025年年中,飛鶴加拿大工廠的產品已進駐沃爾瑪等1100餘家北美商超。產品在沃爾瑪上架後迅速獲得消費者好評,並已拿到二次訂貨。飛鶴國際化戰略的深化,標誌着中國乳業實現了從引進國外技術到向全球輸出管理標準的轉變。不過,面對北美成熟市場的激烈競爭,這項投資何時能轉化為實質性的利潤貢獻,仍是未知數。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對奶粉行業傳統增長模型的深刻質疑。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奶粉企業已進入『剩者為王』的時代,唯有兼具技術護城河與戰略定力的企業,才能穿越寒冬。」歷史不會辜負真正的革新者,但留給飛鶴轉型的時間窗口,正隨着新生兒數量曲線一同收窄。飛鶴能否在這場生死時速的轉型競賽中勝出,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王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