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球頂尖資產管理機構共話「全球資產配置與中國機遇」
中國基金報記者 曹雯璟 吳娟娟
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在此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如何把握中國市場的獨特機遇,成為當前投資界最為關注的焦點。
5月20日,由中國基金報主辦的首屆全球資產管理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圓桌討論環節聚焦「全球資產配置與中國機遇」。中國基金報邀請頂尖的投資研究專家、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者,就資產類別選擇、中國市場洞察等話題展開討論,剖析全球資產配置的新格局,展望中國市場的投資潛力。
與會嘉賓認為,全球環境複雜多變,但也孕育機會。長期看好中國市場,當下,需要以長期的視角來渡過市場波動、摒棄「噪聲」。
他們指出,關稅雖然為全球投資環境帶來挑戰,但一些公司會應對得更加自如,比如那些國內供應鏈能力強的公司。消費市場中,某些擁有定價權的公司,會化危為機。可關注區域性的物流公司,目前轉運的需求已經恢復了,接下來一兩個季度擁有定價權的公司,如航運公司等。
以下是各位嘉賓以及精彩觀點:
安聯基金總經理沈良(leo shen):對於內地的投資者而言,互認基金、etf互通、qdii基金等是分散組合的好工具。
渣打銀行北亞區首席投資總監鄭子豐(raymond cheng):我鼓勵海外客戶關注中國特定的機會,比如在港上市的許多國企股估值低、股息高。儘管過去幾年的大環境欠佳,但這些股票提供了穩定的回報。我們還鼓勵投資者不要局限於創新經濟,也可以考慮部分傳統企業,後者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股東回報。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洲資產配置主管胡俊禮(c.l. wu):我們一直建議客戶的長期組合要做好全球投資分散,包括分散投資到中國。此外,人民幣是所有新興市場貨幣中最穩定的幣種之一。中國資產與全球資產的聯動性低,對全球組合來說,可以提升整體的風險回報比率。
富達國際亞太區(日本除外)股票投資總監 gary monaghan:從中期來看,中國市場非常具吸引力。首先,相對低的估值提供了邊際安全;其次,房地產和消費趨穩帶動整體經濟趨穩;第三,部分個股的股息和收益增長可觀。基於上述原因,不少公司的股價和宏觀、微觀的基本面脫鉤(股票被低估)。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亞洲(日本除外)首席執行官趙俊傑(mr. junjie watkins):從美國資產向美國之外的資產分散的趨勢正逐步形成,但不會一蹴而就。據觀察,歐洲正在經歷結構性復蘇,歐洲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受到美國政策的負面影響較大,他們將考慮美國之外的機會,例如歐洲本地市場。另外,我們的客戶對新興市場非常感興趣,包括亞洲市場、中國市場。例如,他們開始關注新興市場本幣債。
新曦資產管理首席執行官盧俊義(jean-marie mercadal):現在的行業充滿了挑戰,也有很多「噪聲」,例如,地緣政治緊張的因素。與此同時,也看到一些新趨勢,包括ai和新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為部分經濟體帶來巨大的潛力,例如中國。我長期看好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個非常長期的視角來渡過波動、摒棄「噪聲」。
全球投資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當下更需要摒棄「噪聲」立足長期
沈良:鑒於今年全球市場宏觀經濟複雜性不斷上升,能否請各位用一個詞或簡短語句來概括您對全球投資環境的感受?
鄭子豐:當前,我們處於較為複雜的投資環境。重要的是要過濾掉「噪聲」。大國之間的政策在不斷變化,我們要摒棄「噪聲」,關注長期投資和多元化投資,這樣才能把握長期趨勢、獲得多元化回報。
胡俊禮:全球固定收益方面,我們看好環球高等級債;權益方面,我們對環球股票的看法是中性的;貨幣方面,我們建議降低美元配置;組合方面,我們要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保持分散並且通過一定的對衝來管理風險。
gary monaghan:對當前投資環境的感受是全球環境仍然複雜,充滿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也將孕育機會。
趙俊傑:在如今全球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和面臨快速變化的背景下,人們對穩定性的追求更勝以往。而長遠穩定是瑞士百達220年來的立身之本和為客戶提供恆久品質服務的核心價值。瑞士百達成立於日內瓦,專註於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是瑞士第二大國際金融機構。公司由7位管理合伙人共同擁有和管理旗下所有業務,其中兩名合伙人來自百達家族。我們着眼於長期投資,通過主動管理為投資者挖掘機遇和實現增值。
盧俊義:現在的投資行業充滿了挑戰,有很多「噪聲」。部分「噪聲」源自地緣政治緊張。新的趨勢不斷湧現,包括ai發展和新技術的發展,他們進一步提升生產力,讓類似於中國這樣的經濟體有了巨大的發展潛力。長期來看,我們對市場是樂觀的。不過,我們需要以長期的視角來渡過波動期、摒棄「噪聲」。
靈活調整供應鏈
尋求終端市場多樣化
沈良:我上周去了柏林,很多投資人問了我關稅的問題。gary,考慮到富達國際在基本面研究方面的優勢,企業應如何適應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帶來的持續複雜性?在當前環境下,哪些領域具有韌性?
gary monaghan:關稅問題主要的挑戰是不可預測性。市場不喜歡不確定性。儘管中國和美國之間達成了一些協議,但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之間的協議尚待達成。混亂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估值(波動)反映出市場的混亂性。我們希望抓住潛在的機會,當然也要保持謹慎並且保持平衡。總體來看,關稅不是好事。不過,那些能重組供應鏈、有效管理資產負債表(的企業),能經受外部(環境)的震蕩。從估值角度來看,公司的價格擁有安全邊際非常重要。價格之外,若公司是出口商,他們將面臨挑戰。我們更關注聚焦中國本土市場的公司,他們很可能在動蕩之中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關稅為全球投資環境帶來挑戰,但有一些公司會應對得更加自如。例如聚焦國內市場、供應鏈能力強的公司。
沈良:企業應如何根據這些貿易動態調整其全球供應鏈戰略?這些調整中是否存在目前未被充分重視的投資機會?請鄭總回答。
鄭子豐:現在是「特朗普2.0」時期。不確定性下,公司如果在整個供應鏈政策方面思考得更通透,會先人一步領先於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對於製造商來說,不僅僅要調整自己的供應鏈,同時還要將終端市場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採用多樣化策略,而不是只關注美國市場,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消費市場中,某些擁有定價權的公司將不確定性轉化為機會,開始將對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提價。這些擁有定價權的公司會獲得機會。
另外,可以關注區域性的物流公司。目前,轉運的需求已經恢復了。接下來一兩個季度,擁有定價權的公司,例如,航運公司很有機會。這也是我們的投資機會。
沈良:複雜的外部環境下,在創建資產組合時,你會給客戶提供什麼樣的資產配置方面的建議?請胡總回答。
胡俊禮:我們給客戶的建議如下:首先是要區分短期流動性組合和長期投資組合。流動性組合滿足短期現金的需求,而長期投資組合則需做好分散投資、長期投資。當市場下跌時,你不需要迫於短期的流動性需求賣掉長期持有的股票和債券。
當下是投資中國的好時機
建議超配中國股票
沈良:接下來的問題給盧俊義和趙俊傑。你們覺得面臨市場風險,客戶經常問的最緊迫的問題是什麼?
趙俊傑:近來的關稅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秩序和結構,全球投資者質疑美國資產是否還是「安全避風港」。外國投資者所持有的美國資產高達26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90%。這26萬億美元哪怕是一小部分轉移到其他市場,也是不小的規模。話雖如此,從美國資產分散出來的趨勢預計還是逐步進行的,不會一蹴而就。如果不再重倉美國市場,有哪些可替代的選擇呢?目前,歐洲正在經歷結構性復蘇,歐洲投資者會考慮其他一些機會,例如歐洲本土市場。另外,我們的客戶對新興市場非常感興趣,包括亞洲市場和中國市場,同時開始關注新興市場本幣債。
盧俊義:過去十年,中國股票表現遠遠落後於中國經濟表現。短期來看,投資中國股市的時機是非常好的。中國股票估值相對較低,pe市盈率大概是12倍,而且中國有意願去提振股市。目前,國際投資者還是低配中國股市的。我建議,在接下來6~12個月,可以超配中國股票。
資金從美元資產流向非美資產
取決於多重因素
沈良:分散投資和資金從美國流出是大家頻繁提到的兩個詞。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mrf(mutual recognition fund:指中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機制)、etf通、qdii等提供了多元化配置的途徑。此外,2024年、2025年,我們看到(市場)對非美國資產的關注度增加。各位如何看待這一轉變,其可持續性如何?
鄭子豐:多樣化可以維持長期的卓越回報,不僅要考慮在資產類別上進行多樣化,還需要有地域的多樣化。不少亞洲投資者之前都投資美國,投資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現在,他們有了轉移的意向,從美國資產轉移到其他資產、其他地區。這一轉移是否可持續取決於兩點:一是美元是否會持續走弱,二是美國資產的表現。我們說到美元的話,它就跟「去國際化」聯繫起來,「去國際化」其實就會導致美元走弱,美國現在就是在去國際化。全球投資者對於美元的需求,將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需求也會走弱。
此外,短期來看,美元還會受到兩個趨勢的影響:一是美國的債務在增加,二是美國急需解決貿易逆差問題。近期穆迪將美國的信用評級下調了,美元作為貿易「避風港」的功能會受到質疑。接下來幾個月,美國政府是否能通過減稅、放鬆管制等來為企業打造出良好的營商環境,這將決定會不會抑制美元資本流出美國的趨勢。
胡俊禮:2009年以來,美股指數平均每5~6年就會翻一倍,若投資者超配美股時,他很容易跑贏基準。不過今年以來,美股跑輸了歐洲股票,也跑輸亞洲股票,我們的確看到今年有資金從美元資產轉向非美資產(的趨勢)。背後原因包括:年初美股的高估值、美國的政策端充滿不確定性、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前景令人擔憂。資產的轉移短期或持續,但不是永久性的。
gary monaghan:美國之外不少市場都有吸引力。例如,印度市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有機會抄底,投資者會有機會買入價格合理的投資標的。中期來看,中國市場具有吸引力。首先,估值帶來了邊際的安全性;其次,房地產和消費企穩帶動經濟企穩;第三,很多個股收益非常可觀。這些股票的價格與微觀、宏觀基本面脫鉤(股票的價格被低估)。
其他亞洲市場方面:今年,泰國的旅遊行業非常不好,人們對新一屆政府心存憂慮。但是,泰國旅遊業有長期的投資機會。中國台灣和韓國市場在某些領域佔據主導地位,dram內存和微芯片等,這些行業對於全球技術演進至關重要。儘管部分公司確實有周期性,但是若找到好的公司,並放長時間周期,投資者有望獲得優異的回報。
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引擎
沈良:鑒於我們目前身處深圳——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各位關注哪些商業機會?遇到了哪些關鍵挑戰?
趙俊傑: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就資產管理角度而言,大灣區在亞洲市場的地位不容小覷。大灣區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布局中國的窗口。對於全球機構發展中國業務來說,內地和香港基金互認(mrf)機制和「跨境理財通(wmc)」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優質的基金產品是重要的機遇。我們期待「跨境理財通」3.0在不久的將來推出,繼續助力中國投資者把握全球多資產機遇。
此外,大灣區正在成為一個投研重鎮。深圳是一個極具創新力的城市,有越來越多的分析師、投資組合經理會來到香港、來到深圳進行企業調研。我們也在不斷壯大在這個區域的客戶服務團隊。
盧俊義:我們關注基金互認機制和「跨境理財通」機制。雖然「跨境理財通」還處於相對早期階段,希望未來為投資者帶來新的資產類別。中國需要更多應對老齡化等挑戰,養老事業也需要更多的計劃。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國際化的配置需要進一步優化,包括買入新興市場的股票、美國的產品等。
建議客戶在長期投資組合中
分散投資中國
沈良:我在深圳工作了5年。深圳吸引力不僅在於美食,還在於它的科研能力。我們的團隊專註於財富管理解決方案並且致力於服務於本地客戶,我們看到了很多機會。過去兩年,客戶對中國市場有一些誤解、誤區,根據大家的經驗,客戶在配置中國資產時最常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有哪些普遍存在的誤解需要澄清?
盧俊義:第一個是結構性問題,第二個是周期性的問題。
結構性問題,包括企業治理問題。企業管理團隊是否意識到環境和社會問題。當然,公司治理方面和過去幾年比有了很大改善。另外,在環境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相信碳中和計劃將提早實現。
周期性問題,包括房地產行業的調整。中國和日本有相似之處,但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了措施來應對困難。另外,30年前日本的股市估值pe達到了五六十倍,而中國現在是12倍。在我看來,周期性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目前中國股市的價格已經很低了。
趙俊傑:全球客戶經常會問國內消費復蘇的情況,國家刺激措施和支持政策是否會持續,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大家都聽過deepseek,但他們還未能想像中國在科技領域如ai、機械人、生物科技都已經走在了前列,最好鼓勵他們來中國親身體驗。例如,邀請他們來深圳,看看那些全自動生產的「黑燈工廠」,觀察一下清潔能源在深圳的發展。百聞不如一見。
此外,一些海外投資者或仍認為a股上市公司在esg信披和表現上與國際標準有很大的差距。但就我們的觀察,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在企業治理、esg披露等方面顯著提升。一方面,得益於監管不斷推動;另一方面,國際資管機構持續對所投企業的深度參與和介入,協助其改善esg表現,與國際標準更接軌,並有利於獲得國際投資者青睞。
胡俊禮:客戶一直對投資中國很有興趣,問題不是要不要投資中國,而是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投資中國。我們一直建議客戶的長期組合要做好全球投資分散,包括分散投資於中國市場,權重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偏好來定。長期來看,中國提振內需的方向為中國股票創造了機會。中國股市中有多元板塊可以讓投資者調研考慮,包括新經濟的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電動汽車,以及傳統經濟的金融和消費等。此外,人民幣是所有新興市場貨幣中最穩定的幣種之一。中國資產對於全球資產的聯動性低,對全球組合來說,可以提升整體的回報與風險比率。
鄭子豐:客戶對中國還有誤解,他們擔心中國資產、中國股票是否會有穩定的表現。我鼓勵這些海外客戶去關注中國一些特定的機會,比如在港上市的許多國企股估值低、股息高,這些股票在過去幾年提供了非常穩定的回報。除了股息之外,我們還鼓勵投資者不要只考慮創新經濟,還可以考慮傳統企業。部分傳統企業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股東回報。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誤解,他們會認為,政策不確定性或影響股東回報。現在很多中國企業以股東價值為中心,尤其是一些新經濟股票的現金流非常充裕,他們完全可以進行股票回購。所以,不管是大灣區還是其他地區的專業人士,如果可以給客戶提供這些信息,對消除誤解是非常有用的。
gary monaghan:客戶關心的問題包括:首先,中國之前是以出口驅動和政府支出驅動的經濟,經濟能否真正轉變為內需、消費者驅動;其次,中國會推出哪些政策來促進內需、促進消費;第三,監管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機構通過敦促上市公司提高股息支付,更好地關注中小企業投資者。這些政策也都是客戶關注的。
校對:紀元
編輯:艦長
審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