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諭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日本經濟迎來壞消息!
據數據體現,2025年剛開局,日本經濟再次呈現負增長。
這位曾經碾壓亞洲的「經濟巨無霸」,早已輝煌不在。
在美國關稅等壓力下,人均GDP已被韓國、中國台灣反超。
這導致日本富人惶恐不安,不僅對日本經濟前景唱衰,甚至預測日元可能崩盤。
日本會重蹈39年前經濟危機的覆轍嗎?
日本經濟萎縮
日本這個曾經的亞洲經濟強國,GDP僅次於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然而如今的日本似乎輝煌不再,接連收到壞消息。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道,日本在16號發佈了在2025年開年的GDP情況。
日本經濟出現了一年來首次萎縮,環比下降0.2%。
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是掩蓋不住日本經濟後退的殘酷真相。
比如第一季度中日本的物價整體是上漲的。
但是這沒有給經濟增長帶來好的變化。
這麼做增加了民眾的消費負擔,導致他們的消費減少。
甚至在一些食品購買出現了負增長。
都說民以食為天,日本民眾減少食物的購買。
這意味着他們生活上出現了困境。
而且這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民眾不消費,經濟不增長。
導致物價再次上升,民眾更負擔不起。
不僅如此,日本的出口貿易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去年日本的GPD為609萬億日元,而出口金額為107萬億。
所佔比例還是比較大的,今年第一季度出口環下降了百分之零點六。
然而日本經濟萎縮並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
最近幾年在GDP上的表現都不佳,尤其是人均GDP排名暴跌。
根據去年公布的數據。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全球排名中滑落至第22位,為3.38萬美元。
這一數字不僅落後於多個新興經濟體,更在七國集團中處於末位。
韓國則是3.55萬美元,已經超過了日本,中國台灣和日本僅差了0.001萬美元。
所以當時對24年人均GDP進行了預測:韓國能保持勢頭,中國台灣將反超。
日本甚至在10年內都無法改變這個局面。
再看2024年的數據,韓國人均GDP達到了3.6萬美元。
而中國台灣後勁十足,為3.5188萬美元;
日本的人均實際GDP為4496106日元,也就3.0874萬美元。
從這些數據上看,日本已經被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超越。
其發展水平甚至已逼近發達國家認定的臨界值。
作為曾經的亞洲第一,日本經濟為何如此的低迷,甚至是萎縮呢?
曾經的亞洲第一
日本在二戰中屬於戰敗國,戰後經濟也是一片蕭條。
戰爭消耗了國庫資金,還讓年輕的勞動力大量損失。
然而在之後日本抓住了兩大非常好的大機會。
讓日本經濟起死回生,甚至是一下子騰飛起來。
第一次是朝鮮戰爭時期。
當時美國想要從本土往朝鮮運送物資,距離遠難度大花錢還多。
所以就把距離近的日本作為後方基地,把一些生產線搬到了日本。
這帶給日本的不僅僅是大量的工作崗位。
還有美國先進的設備、技術以及資金。
讓日本的製造業回春,為電子製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讓日本賺了不少錢。
第二次則是70年代的石油危機。
日本面積小,資源不多,石油資源就更沒多少了。
而且當時日本的主要能源就是石油。
這導致最初的時候日本經濟出現了衰退。
為了應對危機,日本選擇了產業升級,降低對石油的消耗。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汽車,在用油量上大大的減少。
也讓日本汽車贏得海外市場的青睞。
這又讓日本大賺一筆,經濟增長,位於世界第二的位置。
到了90年代,日本就開始出現了長達30年的經濟泡沫。
後來被我們給超越了,但是日本依然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長期以來憑藉其製造業和科技優勢屹立於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然而近年來日本經濟增速放緩、人均GDP被鄰國超越。
這背後和貨幣走勢密不可分。
日本為何被反超?
曾幾何時,日元的強勢匯率是日本經濟的護城河.
但如今這道護城河已然變成了束縛經濟復蘇的枷鎖。
2年時間,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113日元暴跌至1美元兌145日元。
貶值幅度高達28%,所以以美元計價的人均GDP大幅縮水。
而日本央行為提振出口,長期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
導致國內資本外流、投資信心下滑。
反而讓日本大量資金流向美元資產。
這種資金流動不僅強化了美元的強勢地位。
還加劇了現有貨幣失衡的態勢,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日元貶值之外,還有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問題。
正逐步侵蝕日本的經濟根基。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老齡化嚴重。
根據最新數據,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佔全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
然而在老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日本的出生率也創下了新低。
出生人口僅有72萬,死亡人口卻有161萬。
1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佔比不足12%。
老齡化嚴重抑制了日本的勞動力供給,直接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老齡化給日本帶來了兩大嚴重問題。
一個養老壓力變大,2024年日本養老支出在183萬億日元。
還是無法滿足日本的養老需求。
所以能看到一些非常荒誕的情況出現。
比如很大年紀的日本老人依舊在工作,不敢退休;
而干不動的日本老人為了養老,選擇主動犯罪,想要進監獄。
另一個則是勞動力短缺與用工成本增加。
隨着老齡化加劇,日本勞動力短缺問題凸顯。
導致企業面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2024年,日本平均工資同比上漲4.1%。
但企業卻因人手短缺,紛紛提高工資,導致人工成本進一步增加。
然而工資增速遠低於物價上漲。
2024年日本通脹率達到3.6%,為20年來最高水平。
但與通脹同步上漲的卻是生活必需品價格:
電費上漲12%,食品價格上漲9%。
日本民眾對未來經濟預期悲觀,消費慾望進一步降低。
消費提不上去,在收入上日本也出現了嚴重問題。
日本一度被譽為全球製造業強國。
汽車、電子、家電等行業曾佔據全球市場主導地位。
但如今這些傳統產業正在全球化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在汽車行業,雖然豐田、日產等品牌依然具備全球影響力。
但其市場份額正在被中國和韓國汽車製造商逐步蠶食。
更殘酷的是在新能源車領域,日本已經落後了。
日本的另一大優勢領域就是半導體,曾是最大的製造國之一。
但是如今這種優勢已經不再。
不管是韓國的三星,還是中國台灣的台積電。
都比日本發展的好,優勢也更強。
為了挽救半導體,日本也做出了努力。
加大了投資,試圖復興芯片產業。
但短期內難以撼動台積電和三星的壟斷地位。
然而只注重製造業還給日本帶來的很嚴重的民生問題。
從去年開始日本的大米出現短缺,價格飆升。
民眾要不是買不起,就是搶着買害怕買不到。
關鍵原因就是日本近年來的「輕農」。
導致雖然提出了增產的計劃,實際上產量卻是一直在下降。
直到出現了「米荒」,更現實的是大米的價格上漲了。
農民的收入卻沒有增加,反而陷入了嚴重的財政赤字。
看來日本目前面臨的問題真的不少。
然而日本各界對日本經濟都不要看好。
尤其是美國的關稅衝擊,如果和美國談判不成。
那麼帶給日本的影響會逐漸顯現,經濟也將面臨更大的打擊。
因此日本的富人並不看好日本的經濟能再次騰飛或者上升。
甚至認為日元匯率會持續的走低,不如手握黃金。
小結
日本經濟的衰退,不僅是數字上的萎縮,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短期內日本經濟發展仍將遭遇多重挑戰。
比如美國貿易政策的調整帶來顯著衝擊,人口結構持續老化加劇社會負擔。
還有傳統產業優勢減弱與新興產業尚未成熟形成的轉型陣痛。
但長遠來看,如果日本能痛定思痛,在半導體、綠色能源等領域實現突破。
或許還有重返巔峰的可能。
參考資料
金融界2025-05-15 《不看好經濟前景 日本富人仍擔心日元崩盤》
財聯社2025-05-16《日本Q1經濟一年來首次萎縮 而特朗普關稅衝擊尚未完全顯現》
央視新聞,2025-05-16《日本一季度實際GDP環比下降0.2%》
國際在線2025-05-16《日本經濟時隔一年再現負增長 美國關稅影響市場信心》
第一財經,2025-02-06,《3.6萬美元!韓國人均GDP連續第二年超過日本?》
聚匯數據,2024年中國台灣省GDP經濟增長數據表
環球時報2025-02-27 《日本2024年出生人口再創新低》
華爾街見聞2025-04-21 《連續14年萎縮!日本人口去年銳減89.8萬,降幅創歷史新高》
日經中文網,2024-12-19,《預測:日本人均名義GDP在2024年被台灣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