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一個經濟數字而是一記直衝中美關係底線的重拳,這一關稅措施真的落地將直接改變全球經濟格局。
對美國這種魯莽的挑釁,中國完全有籌碼出手反制,尤其針對美元這個「帝國的命根子」。
作者-甜 編輯-甜
首先,我們不得不認清背景,美國政府之所以搞出這樣一個離譜的104%關稅政策,根本原因是他們的焦慮,這種焦慮不僅來自於中國製造業的強勁競爭力,更蘊含著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恐懼,通過關稅壓制中國,實際上是他們長期以來慣用的做法,「經濟霸權」本質暴露無遺。
這次以極高的稅率打壓中國,不僅是想遏制中國產品湧入美國,更是想直接抬高外國產品的成本,逼迫企業重新迴流美國,讓美國製造業看似「重獲生機」,但事實是,這麼做不僅傷害了中美間的貿易關係,也沒有讓美國製造業找到什麼新的起色。
對中國開刀的背後,特朗普政府甚至還不惜動用輿論抹黑、在國際社會煽動「反華情緒」,看看這幾年,美國對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惡劣行為就知道,他們的企圖心真是刻在骨子裡了,面對這種壓力,中國並不是沒有辦法出招。
事實上,美國真正的軟肋其實並不在關稅政策,而在於他們賴以維繫全球霸權的美元,美元是美國經濟的核心,也是他們製造金融優勢的關鍵,如果我們以關稅為導火索,對美元採取反制措施,那可真就打到了美國痛點,美元為什麼能這麼強?
根本原因在於它是全球貿易結算的主流貨幣,石油交易、國際貨物結算,這些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的業務幾乎都繞不開美元,這種獨特的地位,賦予美國無與倫比的金融權力,不僅可以通過美元收割其他國家的財富,還可以用金融手段穩定自己的經濟,那麼,中國可以怎麼做呢?
表面上看,直接放棄美元結算,改用人民幣或者其他國際貨幣可能是一個最淺顯的操作,可真正的殺招絕對不止於此,人民幣國際化,這才是真章,中國近年來大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通過中歐班列、國外貿易協議等手段逐步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如果此刻趁着美國關稅政策挑釁,進一步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那麼美元的霸權地位勢必會受到挑戰,想像一下,當越來越多的國家用人民幣來購買中國商品,甚至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美國的金融收割機還能維持多久?但這一步棋,需要的不僅是魄力,更是精準的策略。
中國完全可以藉助現有的「一帶一路」計劃,在全球範圍內提高人民幣結算的比重,同時,與其他國家簽訂區域性貨幣互換協議,讓更多的國別融入人民幣體系,比如亞洲的人民幣結算比例早已提升,這一趨勢可以延續到歐洲、中東甚至非洲。
通過地緣政治和經濟合作進一步對沖美元的影響力,拋售美國國債,直擊金融核心,此外,中國手中還有另一個叫得響的牌,那就是美國國債,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這就意味着,如果中國有意拋售部分美國國債,將直接對美元匯率乃至美國的經濟穩定性造成影響。
有人說這樣做「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在真正的博弈下,有時候也要敢於亮劍,尤其目前,美國國內高債務率、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成為燙手山芋,任何外部擾動都有可能引爆更大的問題,更何況,拋售國債這個動作本身,不一定需要付諸實際,只要釋放強烈的信號。
也足以讓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動搖,問題來了,特朗普政府的這步險棋,真的能貫徹到底嗎?對關稅政策的實施,他們背後的壓力可不少,首先,美國國內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吞噬了民眾的購買力,而徵收高關稅會讓中國商品價格更貴,間接推升美國國內物價。
這對普通人的生活絕對不是「小事兒」,何況,大量美國企業都與中國供應鏈深度綁定,關稅的上漲絕對會讓這些企業叫苦不迭,試問,特朗普真敢與資本背後的勢力硬碰硬嗎?更大的問題在於,這種「刀法」未必傷得了中國,卻可能砍傷自己,在全球貿易格局中。
中國並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角色,美國限制中國、對華徵稅的同時,會發現無形中自己也在削弱自己的經濟腹地,這種損招如果落地,必然會讓特朗普政府承受從民眾到企業、從市場到輿論的全面壓力,在這場掙扎與抗衡中,中國的策略也至關重要,對美元的殺手鐧手段是否要用?
怎麼用、何時用,這些都需要精準判斷和果斷執行,與此同時,中國在經濟層面也需要展示更大的韌性,尤其在製造業、科技領域,繼續突破歐美壓制,擴大獨立性,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人民幣的穩定性優勢,我們能夠穩穩站住腳跟,此時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新的調整期。
貿易戰、匯率戰、科技戰交織在一起,無論美國如何挑釁,中國對未來的經濟布局都將成為戰勝風險的關鍵,只要我們不慌、不亂,合理應對,美國的關稅政策終究難以撼動中國的根本,面對美國104%的高關稅,沉默是不可能的,妥協更是沒門。
中國要想繼續長久發展,從大國博弈走向獨立自主,與美國力量直接對沖是不可避免的,這次,美國選擇了關稅作為武器,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他們最害怕的美元作為籌碼,一切挑釁都會有代價,相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能夠在這場博弈中爭取主動權。
讓國際社會看到大國的智慧與魄力,對美元出手、不止於關稅反擊,這不僅是一次單純的對抗,也是中國為自己嘗試解綁的開始,讓特朗普政府急得團團轉,只是這場博弈的開端,我們將繼續靜觀其變,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