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咱們家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的關稅基礎上加增百分之三十四的關稅,此舉是對美國對華增加關稅做出對等反制。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所有美國進口的商品,而不再是其中幾個,那麼有人會問啦,兩國這樣互相制裁下最後會是什麼結局?對誰影響更大?這個問題吧,那就要看誰先拉褲兜里啦!
開個玩笑,其實在貿易戰中,中美互相加征關稅對兩國人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直接的經濟成本增加,也涉及產業鏈、就業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我們先來分析對美國人民的影響,
消費品價格上漲,生活成本增加。美國對中國商品(如電子產品、家居用品、服裝等)加征關稅後,進口成本上升,導致零售價格普遍上漲。例如,蘋果公司曾警告,關稅政策可能導致其年度收益減少50億美元,間接反映消費者需承擔更高的產品價格。此外,美國約25%的消費品來自中國製造,關稅推高通脹率,普通家庭每年可能多支出數百至上千美元。
還有農業與製造業受損,就業機會減少
農業:中國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征關稅,導致美國農民出口受阻。例如,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額降至128億美元,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40%降至21%。儘管部分缺口被巴西填補,但美國農民仍面臨收入下降和庫存積壓。
製造業:汽車零部件、大排量汽車等加征關稅後,美國車企利潤空間被壓縮。例如,中國對美皮卡車加征10%關稅,可能加速其他國家企業搶佔市場,影響美國製造業就業。
企業供應鏈紊亂與投資意願下降美國企業依賴中國供應鏈,關稅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部分企業被迫縮減投資或轉移生產線。例如,美國鋼鐵和鋁產業因中國反制關稅面臨出口市場萎縮,相關企業利潤下滑。
再來看看對中國人民的影響
出口企業利潤壓縮,就業壓力增大,美國對華加征平均39.3%的關稅(如半導體、醫藥產品等),直接衝擊中國出口企業。據估算,若對美出口下降30%,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可能減少15%,尤其是依賴美國市場的製造業面臨裁員風險。
部分行業成本上升,但內需市場緩衝
高科技產業:中國對美國半導體、醫療設備加征關稅後,短期內可能推高相關產品成本,但通過擴大內需和國產替代(如國產芯片研發)緩解壓力。
能源與原材料:中國對美原油、液化天然氣加征關稅,但通過轉向俄羅斯、中東等市場降低依賴。
消費選擇受限與價格波動部分進口商品(如美國汽車、高端醫療設備)價格上漲,可能影響消費者選擇。但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通過多元化進口(如歐洲汽車、東南亞農產品)減輕了直接影響。
所以增加關稅會對兩國經濟產生一個長期的連鎖反應,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美關稅戰迫使企業分散供應鏈,例如美國加速稀土供應鏈本土化,中國則轉向巴西採購大豆。這種重構雖降低短期風險,但增加全球生產成本。
國際貿易與投資萎縮貿易戰不確定性導致跨國企業推遲投資,全球貿易增速放緩。例如,東南亞國家因中美供應鏈調整面臨出口波動。
政治與社會矛盾加劇美國農民和製造業工人的不滿可能轉化為政治壓力,而中國出口企業裁員可能引發社會問題。例如,2024年美國上千家企業聯名反對加稅,顯示國內矛盾激化。
所以總結:這就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
中美貿易戰通過關稅互相施壓,最終導致兩國消費者、企業和勞動者共同承擔成本。美國通脹壓力與農民困境、中國出口萎縮與產業轉型挑戰,這也印證了我們中方高層說的那句話,「打貿易戰沒有贏家」的論斷。長期來看,只有通過對話與合作,才能避免經濟「雙輸」局面,穩定全球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