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倒計時與家族「最後一搏」
2025年3月26日,距離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與貝萊德財團的228億美元港口交易最終簽字僅剩8天。這場涉及全球23國43個港口的交易,因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控制權,已從商業行為演變為一場牽動中美地緣博弈的輿論風暴。
官方多次喊話、港媒連發社評、長和系市值蒸發超780億港元,壓力層層加碼之際,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突然現身北京高規格會議。這場被外界視為「李家最後一搏」的動向,能否逆轉局勢?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命運是否已定?
李嘉誠賣港決策:爭議、歷史與商業邏輯
李嘉誠此次拋售的港口資產中,巴拿馬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口的戰略意義最為關鍵。美國佔據巴拿馬運河74%的貨運量,中國佔21%,若港口控制權落入美資財團之手,中國商船可能面臨限流、加費甚至禁行等政治化打壓,威脅「一帶一路」供應鏈安全。
正因如此,官方對此反應強烈:港澳辦三度轉載《大公報》評論,直指交易「威脅國家安全」;香港特首李家超強調「社會關切須重視」,前特首梁振英更痛批「商人無祖國」的短視。
歷史慣性:從「別讓李嘉誠跑了」到港口拋售
事實上,早在2015年李嘉誠大規模拋售內地房產時,新華社旗下智庫就曾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斥其「失守道義」。十年後,相似劇本重演——長和系加速「西進東退」,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佔比降至12%,歐洲升至50%。這種戰略收縮被港媒批評為「對華看空」,加劇了公眾對其「商業利益凌駕國家利益」的質疑。
商業邏輯與家族困境
根據長和最新發佈的財報顯示,其港口業務2024年營收452.8億港元,增速11%,EBITDA佔比15%,是集團增長引擎之一。但長和凈利潤暴跌27%,現金流壓力陡增,此番交易或許是為緩解資金鏈危機。
然而,李嘉誠卻聲稱港口業務「僅占營收9%」,如此狡辯顯然無法平息輿論怒火。而市場更是擔憂其「戰略性撤退」的背後,是對中美博弈風險的誤判。
李澤楷赴京參會:信號、角色與家族博弈
高規格會議與「第三方」身份
但讓人意外的是,就在「港口爭奪戰」白熱化階段,李澤楷突然現身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與蘋果CEO庫克、三星李在鎔等全球商界領袖同台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李澤楷卻是以盈科拓展集團身份出席,而非長和系代表。這一「第三方」姿態可謂耐人尋味:盈科拓展業務獨立,且李澤楷與長和掌門人李澤鉅分家多年,可即便如此,其參會仍被解讀為李家向北京釋放善意的「傳聲筒」。
家族分工與歷史伏筆
要知道,李嘉誠2018年退休時就已明確「分而治之」:長子李澤鉅接班長和系,次子李澤楷自主創業。這種「雞蛋分籃」策略,既規避家族權力內鬥,也為危機時保留斡旋空間。
李澤楷近年頻繁參與內地公益(如汶川地震、武漢抗疫捐款),並曾任北京政協委員,其「靈活身段」恰是當前僵局中李家最需要的破冰籌碼。
懸崖邊的8天
市場震蕩與民意反彈
數據顯示,自港口交易公布至今,長和系四家上市公司市值已累計蒸發了超780億港元,這是投資者擔憂地緣風險與戰略收縮的長期代價。而公眾憤怒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港口交易威脅國家的安全,二是李家未提前與官方「通氣」,被批「吃盡政策紅利卻無視社會責任」。
補救窗口:中資接盤與政治智慧
若李嘉誠選擇暫停交易,可能的補救路徑包括:
1.引入中資合作:中遠海運已表態對「符合戰略的資產感興趣」,或複製2015年與四大央企的股權談判模式;
2.保留關鍵港口:剝離巴拿馬港口,僅出售非敏感資產;
3.高層溝通:李澤楷借參會之機傳遞李家訴求,爭取政策諒解。
然而,時間窗口僅剩8天,還需巴拿馬政府確認條款、應對美國反壟斷審查,變數仍存。
寫在最後:商業與國運的終極選擇題
李嘉誠的抉擇,已超越商業範疇,成為衡量華人企業家家國情懷的標尺。歷史曾給過他教訓——1999年拋售騰訊20%股權,錯失4000億港元財富;如今若執意簽約,恐被釘上「利益至上」的恥辱柱。反觀霍英東「賺錢為救國」的箴言,曹德旺「綁定國運」的呼籲,商業巨擘的終極價值,終需在時代浪潮中檢驗。
8天後,簽字筆落下的那一刻,或將定義李嘉誠的歷史定位,亦為全球企業敲響「利益與責任平衡」的警鐘。讀者諸君,您認為李家能否懸崖勒馬?商業野心與國家利益,孰輕孰重?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