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11日訊(編輯 李響)近期債券借貸市場成交量出現暴增。if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春節後債券借貸成交量超過47300億,2024年同期交易量為26831億,同比增長76%。
債券借貸通常有融資、策略組合、單邊做空交易等用途,不過在機構人士看來,借貸數據的放量可以反映機構對流動性管理的迫切需求,也暗含市場對利率中樞上行的適應性調整,但對債市方向並無直接指引。
招商固收首席張偉認為,從機構借債目的來看,債券借貸相關的套利或套息策略需要構建多空組合以對沖利率風險,因而對債市影響中性,機構出於融資加槓桿或單向賣出債券的需求時,兩者分別指向做多和做空,因此單純看到債券借貸量增加並不能給出多頭或空頭力量增加的結論,與此同時,債券借貸成交量並不直接與資金利率r007相關,從而難以從資金利率的角度解釋債市變化。
某股份行資金中心人士對財聯社表示,債券借貸成交量大增或反映某些活躍券種面臨集中續期的可能,此外從需求端來看,國債和政金債均為債券借貸市場的核心品種,但相較國債可以用國債期貨工具對沖,國開債因為不具備對應期貨工具,相對隱含稅率更低,更容易成為「看空」利率走勢的品種。
不過該人士強調,此類「做空特定債券」往往是具備高流動性的長久期債券,如近期比較熱門的「240011」、「24特別國債06」等,該類債券單日波動可達100bp,相較而言對沖效果更優。
此外,隨着近期債券市場利率曲線逐步陡峭化(即期限利差擴大),部分機構通過借入短債並賣出短期國債、國開債並買入長債進行套利的情況或有所增加,也會增加債券借貸的交易量。
「此前融資加槓桿是機構借債的最主要的目的,不過近期資金緊平衡,加槓桿意義不大,做多國債期貨和做空國債現券的套期組合策略或是市場交易量活躍的主要原因,從近期債市利率走勢來看,該策略下的套期操作應該是具備賺錢效應的」,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相較於債券回購「押券借錢」的方式,債券借貸可在利率債質押融資折算率相對更高時,投資者可通過「押券借券」的方式借出信用債,換得利率債後進行質押融資,並採取新老券利差策略、套期策略等博取收益。「期限套息策略本質是嵌套債券借貸的騎乘策略」,張偉表示。
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月末,各機構債券借貸餘額合計21637.40億元,相較1月末數據,大行、股份行、券商均有所減少,而城農行則逆勢增加。
圖:今年按機構類別餘額統計
數據來源: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財聯社整理
「不過,該債券借貸餘額體現的是買賣總和而不是凈買入量,參考意義有限」,某券商分析師指出,在債券借貸的參與者中,券商自營還有小行做債券融入的比較多,大型銀行是主要融出方,而且角色相對固定,基金由於產品戶的風控限制,當前該市場參與度仍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