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價格突不斷創高,一度突破2900美元/盎司。
美元指數也在108點高位震蕩。
通常,美元與黃金被認為是反相關。
因為,黃金主要由美元來計價,美元走勢直接影響黃金價格。
當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對其他貨幣持有者來說更貴,需求下降,金價通常下跌。比如2022年美聯儲加息,美元指數飆升,黃金價格下跌。
一旦出現黃金與美元同時上漲的情況,說明市場恐慌情緒拉滿。
市場到底在恐慌什麼?
2025年1月2日,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發佈了一份關於「2025年,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是什麼」的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2025年最大的可觀察風險是全球貿易衝突,其次是擔心科技股暴跌,以及對通脹的擔憂。
總的來看,全球投資者在規避以下兩大風險:
1、擔心全球貿易衝突(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
2、利率和通脹風險(美聯儲降息的不確定性)
外加今年全球股市波動加劇(尤其是美股),導致全球投資者風險偏好走在走低。促使投資者同時湧向美元和黃金等避險資產。
有哪些我們可以接觸到的避險資產?
咱們國內投資者能接觸到的全球公認的避險類資產大概有這麼幾類:黃金、美元、防禦性股票、美債。
1、黃金
黃金雖然不生息,但黃金價格幾乎不依賴任何政府或金融機構,不會因違約、破產而失去價值。並且,黃金作為一種有限資源,不會像紙幣一樣因超發而貶值,所以,在市場動蕩時更具吸引力。
我們買黃金類金融資產,我理解有2類:
①「黃金基金」跟蹤國內黃金現貨價格的表現,比如名氣比較大的華安黃金易。
②「黃金股基金」則是跟蹤「中證滬深港黃金產業股票指數」,從內地與香港市場中,選取50隻市值較大且業務涉及黃金採掘、冶煉、銷售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比如黃金股ETF。
2、美元
美元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的避險資產之一,主要有2大原因:
一是因為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約為58.3%,繼續保持全球外匯儲備的主導地位。
不過,美元的領先優勢在緩慢下降,因為例2015年美元佔比約為64.0%。這一趨勢可能說明其他貨幣(如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提升。
二是大宗商品(如原油、黃金)以美元計價,全球貿易體系對美元的依賴極高。
遙想當年俄烏衝突升級時,全球資金湧入美元,美債收益率下跌,美元指數上漲。
3、防禦性股票
我理解防禦性最強的要數「紅利低波」類股票,這類股票屬於盈利穩定、現金流充裕的行業(如銀行、電信、公用事業、能源等),能夠在市場波動時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
低波動性意味着它們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價格相對穩定,不易出現大幅下跌。
「紅利+低波」提供雙重穩定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A股的紅利低波指數,今年其實是下跌的。但港股的紅利低波今年還很堅挺,比如港股紅利低波ETF(520550),截至2月10日,今年還漲了2.86%。
截至2025年1月末,港股紅利低波ETF跟蹤「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股息率近8%,而我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1.7%。根據海外經驗:當「股息率>國債收益率」時,股息類資產就會繼續佔優。
我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
前幾年,保險公司給出的保單,很多要求的內在收益率是3%以上。
在利率不斷走低的背景下,這些保單未來會對保險公司形成支出壓力。
以前保險公司還能買銀行的大額存單(不少銀行能給出4%收益的大額存單)和靜態收益率過4%的債券。現在幾乎都沒有了~
2025年,相對更穩一些的國有股權高股息類股票,對保險公司來說,已經成為不得不選的選項。
不少國有股權高股息是在港股上市的,而保險公司也是可以買港股的。剛好,「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50隻成份股中,就有有41隻成份股市凈率低於1,破凈成份股佔比82%。更能受到「加強央企市值管理」政策的刺激。
我沒記錯的話,港股紅利低波ETF(520550)還是市場第一隻可月月分紅的紅利類ETF,費率結構是最低檔的0.15%+0.05%,更能滿足投資者對穩定現金流的需求。
4、美債
美國國債(簡稱美債)是全球認可度極高的避險資產。
因信用評級高,美國國債通常被視為無風險資產。
美債市場還是全球最大、最具流動性的債券市場(規模超20萬億美元)。各國央行、機構投資者、大型基金都持有美債,一旦市場動蕩,美債需求上升。
外加當下美國國債收益率高達4%-5%,這種無風險收益率的吸引力是非常高的。
另外,對我們中國投資者來說,配置美債還能起到分散單一地區風險的作用。
相比黃金,美債更適合應對經濟衰退和股票類資產走熊的行情。
對我們國內投資者來說,最方便的還是「美元債基」,比如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主要靠票收入的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968153)、摩根海外穩健配置混合。
--------------------------------------------------
進入2025年後,明顯感覺大事件發生的頻率變高了!先是DeepSeek橫空出世、再是美聯儲宣布暫停降息、緊接着川普關稅政策反覆橫跳、黃金價格不斷突破新高......
面對這麼多大事件,你是不是也很焦慮?
我們不如換個思路想:
大家想想看,也就不到一個月時間,發生了這麼多大事。
如果每發生一件事情,我們都去做一次投資決策,那這個做決策的頻率豈不是太高了?
尤其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決策勝率本身就不高,判斷做得多,可能就錯得多。
最後想想,手裡的各類資產,還不如安心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