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楊智表示,當前我國碳市場存在支撐碳市場的各類法規和配套制度仍待建立健全;各地碳市場的差異性對統一全國碳市場形成挑戰;碳金融市場體系亟待健全,產品服務相對單一等問題。
為此,楊智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快制定全國碳市場發展總體規劃。近期重點應建立完善與全國碳市場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形成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為根本、以生態環境部相關管理制度為重點、以交易所交易規則為支撐的「1+N+X」政策制度體系。中期目標重點是實現總量目標與各省碳達峰目標進行有效銜接,各地、各行業可通過全國碳市場優化碳配額資源配置。遠期應強化總量控制,通過收縮配額總量、利用碳價信號驅動控排企業重視低碳技術革新,為我國低碳轉型提供長期動力。
二、進一步完善全國碳市場功能平台體系。中國碳市場採用「雙城」模式,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落戶武漢,交易系統落地上海。除了登記系統、交易系統外,清算平台也是全國碳市場的另一大功能平台,是保證碳排放權交易能夠順利履約、交割的重要保障。建議加快推進碳清算所組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服務全國性碳市場體系建設。
三、加大碳金融培育支持力度。從戰略高度將碳市場建設納入到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中,結合碳排放權特點,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與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同步規劃、整體設計。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與氣候投融資試點,支持上海、武漢等城市打造碳金融改革創新特區,進行碳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為全國碳金融發展形成可複製可借鑒的模式。儘快研究制定相關標準,明確金融投資機構等進入全國碳市場的准入條件,明確碳排放配額是否可抵質押、可擔保,持續豐富碳市場交易品種,探索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交易。
四、加快碳排放數據體系建設。開發統一的企業碳排放權管理和排污管理信用信息,爭取納入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設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信貸產品提供綠色徵信服務。充分挖掘中碳登工業企業排放數據資源,開發商業級大數據產品,構建行業排放基準值數據庫、產品碳足跡數據庫等,為企業摸清碳家底、診斷節能降碳空間、賦能綠色競爭力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
五、積极參与全球碳市場規則制定。作為全球控排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我國應積极參与全球碳市場規則制定,在全球碳市場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引導國際「行業減排」的碳價機制建設,加強國際航空和航海領域碳排放相關規則的研究,加快與相關領域碳抵消及減排機制的對接。逐步探索建立相關行業機構、服務企業以及專業人才儲備,提升我國民航運輸業等的綠色高質量發展能力和影響力。堅定在國際合作公平競爭中發展,維護髮展中國家權益,同時以積極的姿態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包括推進低碳行業技術發展、擴大碳定價範圍、引入碳泄漏機制等完善國內碳交易市場機制。
文丨本報記者 劉澄諺/整理
End
編輯丨閆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