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在2015年就開始在國內賣資產並轉向海外投資,其中包括英國30%的天然氣、5%的自來水和25%的電力。當時媒體宣傳的方向是"別讓李嘉誠跑了",但實際上他的投資策略並非虧損,尤其是在天然氣方面。
2016年中國實施了供給側改革,導致上游原材料產能過剩,中游需求不足。2018年資本市場進入了"寒冬",一級市場的初創企業幾乎全部消失,製造企業也面臨大規模產能過剩。這些過剩的資本開始湧入下游服務業,如教育培訓、連鎖餐飲,包括瑞幸咖啡等企業在這個時期迅速崛起。
然而時間轉瞬到了2023年,2022年李嘉誠開始抄底香港的大型項目,包括之前的"恆大中心",今年更是多次參與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的商業和住宅項目。與此同時上游原材料企業在過去兩年中扭虧為盈甚至實現了大幅盈利。例如中煤能源從2015年的虧損25億到2022年的盈利182億。
然而此時下游的服務業卻陷入困境,我們不能只看李嘉誠的言論而應該關注他的行動。至於媒體為何在2023年開始宣傳李嘉誠2021年的"山雨欲來"言論,可能是因為他希望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或者是某些群體希望通過"李嘉誠"的聲音來推動資產價格的下降。
這些觀點並沒有太多內幕消息,也沒有複雜的數據和邏輯推理,只需要認真感受這個世界並保持耐心。如果說誰的投資風格最像巴菲特,我認為是李嘉誠只是領域不同。
最後從個體的角度出發,經濟的好壞並不僅取決於整體經濟狀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誰。如果你沒有太多資產但收入相對穩定,比如企業職工被收儲、農民公務員低保戶,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等經濟走向所謂的繁榮時期,市場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漲價,漲價才能擴大生產,擴大生產才能增加就業。而就業增加後商品價格會進一步上漲,同時資產價格也會飆升。我們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不再贅述,到那個時候你的生活可能會比現在更好嗎?就像瑞幸咖啡現在的9.9元咖啡,在經濟走向所謂的繁榮期後價格可能會超過18元,而你的收入在繁榮期後能增長一倍嗎?
因此我們需要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不僅僅依賴於整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