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價值事務所」公號,關注公號,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寶藏公司
本文是《價值事務所》的原創文章第1439篇。文章僅記錄《價值事務所》思想,不構成投資建議,作者沒有群、不收費薦股、不代客理財。
當下經濟下行,很多人都在說消費降級,甚至不少券商、同行在給所長推薦消費降級的企業,誠然,消費降級的企業有機會,在國際上也着實出現了很多很有代表性的企業,典型如優衣庫、拼多多等。
但如果我們把視線範圍再寬一點,那些全球範圍能真正賺很多錢的公司,往往都是和消費升級掛鈎的,比如現在全球首富是LV老闆,歐洲市值最大的企業去年是LV,今年是諾和諾德,而諾和諾德是幹什麼的呢?是賣糖尿病葯的,或者再直白一點,是賣減肥藥的,減肥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消費升級的產品。
當你飯都吃不飽,還在為溫飽發愁時,哪裡會有減肥這個問題!而沒有閑錢的人即便胖,也絕不會想着要買減肥藥來減肥,既吃得好又對外表有需求,核心就是消費升級。
我們再看,美國市值最大的、最賺錢的企業是誰?蘋果呀,蘋果就是一個妥妥的消費升級企業,而講究性價比的小米雖然也不小,但對比蘋果就是螞蟻和大象,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回過頭來再看俺們大A,市值最大的是誰?茅台,茅台的核心,其實就是中國的奢侈品呀。
我們再看看隔壁日本,經濟長期停滯,誕生了不少幫人們省錢的公司,可即便是經濟下行最厲害的90年代,可選消費如葯妝、家電、消費電子、汽車等相對之下表現還不錯,反而是一些必選消費如下圖中的龜甲萬、味之素等表現不太好。
( 圖為相應企業90年代股價表現)
並且,即便是日本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也並沒有引起奢侈品市場的回落,有數據表明,到2005年左右,日本奢侈品滲透率達到高飽和,當時的數據顯示,94%的日本婦女在 20 多歲的時候擁有路易威登的背包,92%擁有古馳產品,超過 58%的日本婦女擁有普拉達的產品。
一直到2007年以後,日本人民的意識形態徹底發生改變,開始追求更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後,奢侈品的銷售額才開始回落。
即便整個奢侈品大盤在日本回落,頂奢愛馬仕的銷售額也一直是在增長的!
所以,消費降級有機會,但真正的大機會還是要看消費升級,畢竟富人財富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窮人。
而這個秘密,咱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訴你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疫情前後眾生相
疫情放開到現在也大半年了,從今年上半年企業們陸陸續續披露的成績單,很容易看出那些消費升級類企業恢復最快,也正是他們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傷害也最小,而近些年出問題最多的,恰恰是那些最貼近大眾的消費降級類企業,受傷最重,恢復起來也最慢。
比如做醫美上游產品的愛美客,2020年以來,營收情況是下圖這樣的,除了剛發生疫情的上半年有點措手不及,業績和去年同期相比比較持平,其餘時候沒有任何一陣是下滑的。醫美產品的價格少則上千多則數萬,一針下去就是一個包,就客單價而言,其實也算是一種「奢侈品」,看現在社交媒體上討論明星們的八卦,不都是xx的一口牙齒等於什麼車、一張臉等於多少套房么。
即便是下游時不時因為封控停擺的醫院,這裡以華韓股份為例,雖然業績有受影響,但合同負債(即小姐姐們充的會員卡)可一點沒少,反而不斷在增加,換句話說,醫美需求可以延遲但不會消失,我打不到針,我先存起,過一陣再來。
2023H1,華韓的業績確實創了歷史新高,當然,這裡只是拿愛美客和華韓舉例子,看看別的醫美企業,比如錦波生物、華熙生物、朗姿股份等,今年上半年醫美業務的表現都是非常好的。
看完醫美這個類奢侈品,再來看看茅台這個真奢侈品,茅台在疫情三年疊加今年放開的半年,業績也從未出現過下滑,最多就是有一陣增長慢了些。
近期,瑞幸憑藉同茅台聯名的醬香拿鐵也算大火特火了一把,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醬香拿鐵的首日銷量高達542萬杯,銷售額超過一個億,推出當天,所長的朋友圈被這款咖啡刷屏,不論有錢的沒錢的,當老闆的還是正在讀書的,都在曬茅台咖啡。要知道,瑞幸以往最成功的爆品生酪拿鐵,首日銷量也就131萬杯而已,並且熱度持續不減,一直到茅台咖啡推出一周後,所長才在家附近的瑞幸喝到茅台咖啡。
喜茶要和fendi聯名,瑞幸要和茅台聯名,這些最懂年輕人的品牌,都在找奢侈品聯名,這就足以看出社會的一個大趨勢,大家還是想過品質生活的。
調個頭我們看看大眾消費,你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年疫情他們日子本就不好過,疫情過去的今年上半年,他們日子仍然不好過。
桃李麵包,實現營收32.07億,同比增長0.03%;凈利潤2.92億,同比下滑18.46%;
洽洽食品,實現營收26.86億,同比增長0.28%;凈利潤2.67億,同比下滑23.8%;
金龍魚,實現營收 1187.14 億,同比下降0.64%;扣非歸母凈利潤 0.14 億,同比下滑99.40%;
涪陵榨菜,實現營收13.37億,同比下降5.97%;凈利潤4.7億,同比下滑8.87%;
……
換句話說就是,當大環境不好時,大眾最先遭殃,富人最晚受影響,而當大環境變好時,富人率先恢復,大眾只有等大環境非常好時才能勉強分到一杯羹。
所以看機會,還是要看更多看針對富人的機會,次一點的,也要看那些讓人們過上品質生活的「消費升級」機會,這裏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啤酒業,為啥近幾年以重慶啤酒為代表的企業,業績增長都還挺不錯呢?
因為彷彿達成默契一般,各大啤酒巨頭在2016年左右結束價格戰,開始往高端發力,於是,所有企業的凈利率都開始提高。由於重啤高端化做得最好,噸價上升最明顯(其有1664、烏蘇、嘉士伯等高端品牌),凈利率也就上升最多。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伊利今年上半年業績也是承壓的,整體營收、凈利潤只有低個位數增長,但伊利也有說自己「高端產品的表現更佳,二季度經典的收入實現了雙位數以上的增長」,換句話說,如果伊利不是靠消費升級的高端產品拉動,大概率也會陷入同上述一些大眾企業類似的業績下滑困境。
說到這裡所長也吐個槽,桃李麵包是陪了大學五年的品牌,但工作以後就逐漸嫌棄它了,感覺這就是一個沒有趕上消費升級的品牌,產品一股濃濃的工廠味,近些年的業績也確實不太好看……
疫情後的2023,普羅大眾對日常生活的花銷依然斤斤計較,擁有巨大的「疤痕效應」,但針對中產及以上的消費,如旅遊、醫美、大健康、中高端餐飲、各種服務業……都恢復得都非常好,不少已經超過了疫情前的2019年,業績創下歷年新高。
哪些最值得關注?
通過前文的敘述應當明白,找機會,最好還是找針對富人的機會,再不濟也要找針對大眾消費升級、讓人們過上品質生活的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是屬於這裏面的機會呢?
所長提幾個,肯定不全,但也算是一種思路。
首先,大健康肯定屬於其中。甭管保健品、創新葯還是以醫美為代表的消費醫療,大健康都是大眾對品質生活最根本的追求,人生病了想治病,除了早已被攻克的疾病外,還想能治好那些曾經治不好的病(創新葯、創新器械、創新術式),治病時想痛苦越來越少、效果越來越好(更好的醫療產品和服務),病治好了健康了想預防病(疫苗、品牌中藥、保健品),該預防的都預防了就想長生不老(前沿生物科技)……
歐美的那些老牌醫藥巨頭漲了一兩百年了,過去誕生十倍、百倍大牛的,大健康行業貢獻比例最多,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還應該是如此,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如此,我國也應該是如此,而我國大A過去20年,醫藥與消費的確並列誕生超級大牛最多的行業。
其次,白酒,嗨,以茅台為首的高端白酒,還用多解釋么?而且隨着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白酒也將跟着中國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就好比海外的紅酒跟着海外的文化走進我國一樣。
PS:這也是為什麼吃藥喝酒總是連在一起說……
此外,一些明顯具備消費升級屬性讓人們生活更好的產品/服務,典型如以遊戲為代表的精神娛樂產品、旅遊、IP、護膚品/化妝品、食品飲料中的高端化/品質化產品(如奶酪、調味酒、NFC果汁、純茶、純咖啡……)等等,一切高端化、品質化、擁有高溢價(換句話說就是較高毛利)的,基本都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關注的。
想想看,全球貨幣泛濫(雖然近期美聯儲有加息,但加息是偶爾,降息和印鈔才是真愛),這麼多的錢,最後都會到哪些地方去,哪些東西應對通貨膨脹會比較輕鬆,那就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換句話說就是,如果哪家企業動不動就被上游原材料漲價所困擾,那就不該是我們首要的考慮目標。
聲明:文章僅記錄作者思想,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巨大風險,需謹慎謹慎再謹慎,希望大家像對待裝修房子一樣對待自己的投資,不要讓挑公司的時間還不如你挑傢具的時間來得多,你對待小錢能反覆權衡,怎麼對待大錢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