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邀觀,得幸共賞,不如點個關注,每天陪您一起品悅天下
國企出身卻回收二手家電 他拉4600餘司機上門服務 覆蓋城市400+
一位平凡而不平凡的國企出身創業者,在紛繁複雜的互聯網創業浪潮中嶄露頭角,他的名字叫張國柱。
與眾多的創業者一樣,他並不滿足於一份穩定的國企工作,而是勇敢地踏上了創業的征程。
經過一段曲折的創業歷程,他最終將目光聚焦在了二手家電回收市場上。
這位敢於嘗試的年輕人曾在創業之路上跌跌撞撞,先是試水了上門洗車服務,然後又嘗試了家電清洗業務。
然而,無論是與顧客建立關係還是管理服務質量,都讓他頗感棘手。
正當他在創業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時,一個新的機遇悄然降臨。
張國柱敏銳地發現,傳統的二手家電回收市場存在諸多問題:運費成本高、服務質量低,令人感到不滿。
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創業想法——搭建一個二手家電回收平台,通過整合線下貨車司機資源,實現免費上門回收。
於是,「有閑有品」應運而生。
這個平台於2016年3月正式上線,擁有了400多名貨車司機師傅。
它不僅提供了獨立的App,還與各大電商平台合作,不僅實現了二手回收,還具備售賣功能。
這樣一來,舊物得以煥發新生,物盡其用,同時也滿足了二手商品市場的需求。
為了實現平台的發展,張國柱帶領團隊相繼完成了兩輪融資,取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服務範圍也逐漸擴展,目前已經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讓更多的人受益於這一創新的服務。
然而,成功的背後往往隱藏着坎坷和努力。
在與回收師傅商談回收價格時,張國柱曾爭論不休。
但這些挑戰並沒有讓他氣餒,反而激發了他更深入地思考市場問題。
他意識到市場的痛點,包括要價低、服務差,以及傳統的固定地盤模式。
於是,他着手整合貨車司機資源,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以解決運費和服務質量問題。
這一舉措不僅吸引了更多的貨車司機的加入,還提高了服務質量。
與此同時,他的團隊不斷努力說服貨車司機加入這個平台,建立了堅實的服務團隊。
用戶對「有閑有品」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訂單量也穩步增加。
一整年的辛勤努力,他們實現了區域性擴展,覆蓋了全國眾多城市和城區。
而後,為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張國柱又增加了奢侈品回收的類別,並開放了免費鑒定功能。
他成立了閑置評估實驗室,成為亞洲第一家奢侈品回收公司,實現了銷售額的大幅提升。
此外,他還逐步拓展鞋、箱包、電腦等二手品類,並建立了自建的中轉倉庫。
如今,「有閑有品」已經與芝麻信用及各大品牌商展開合作,確保後備貨源充足。
張國柱對二手回收市場的潛力充滿信心,他計划進一步拓展業務,為更多人提供方便、高質量的回收服務。
這就是張國柱,一個平凡卻不平凡的創業者,他用堅韌和創新改變了傳統的二手家電回收市場,為這個領域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勇氣,每個人都有可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英國海歸碩士,回國做二手回收生意,每天為1毛錢與大媽討價還價
在我們心目中,碩士、海歸通常都是高貴的代名詞,他們穿着西裝,在高級寫字樓里奮鬥。
但在成都,卻有一位名叫張國柱的小夥子,他畢業於英國名校,卻選擇了被人們瞧不起的「拾荒」行業,開展二手回收買賣。
拾荒,實際上就是二手回收,包括可用的物品和廢舊物品。
對於一些廢品回收,可能只涉及1毛錢的差價,因此這位小夥子可能每天都與大媽為了1毛錢在討價還價。
許多人或許會覺得,一個英國留學碩士卻做這種工作,是否有點浪費人才?
這位小伙原本來自新疆,2010年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在萊斯特大學和拉夫堡大學攻讀了管理學碩士。
畢業後,他曾在一棟高大的寫字樓里擔任金融分析師。
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回收行業。
二手物品回收,甚至是廢品回收,在未來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
環境保護永遠是一個重要議題,合理回收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對於一些高價值的電子產品,回收不僅對環境友好,還可以創造經濟效益。
懷揣這樣的信念,小伙毅然投身到了回收行業。
他辭去了金融公司的工作,向當地的回收公司遞交了簡歷。
然而,公司的要求是,無論學歷如何高,進入行業都要從底層回收員做起。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位英國「海歸」留學生在大媽面前為了1毛錢而討價還價的情景。
然而,現在這位小伙的待遇已經不低,經過短短几個月的鍛煉,他的月薪已經達到了5萬元,這在一線城市甚至是遠超同齡人的。
二手回收行業擁有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尤其在如今產品迭代如此迅速的時代,二手回收的價值顯得更為突出。
餐飲「收屍人」,幾十萬設備幾萬塊收,見證600萬店鋪生死
在蘇州,一個西餐廳即將開業,卻未等來第一頓客人就匆匆倒下了。
這家餐廳花費了幾十萬購買了全新的餐飲設備,然而,在接觸到劉宏兵這位餐飲設備回收商的報價後,股東們不得不面對無法接受的現實。
劉宏兵,年僅28歲,在上海經營着餐飲設備回收生意。
像其他行業的"二道販子"一樣,他以10%-70%的原價收購那些倒閉的餐飲店的設備,然後以稍高的價格賣給那些需要的人。
餐飲設備回收行業的競爭競爭異常激烈,尤其在一個既有着新生又有不斷消亡的餐飲行業。
近三年來,全國有超過170萬家餐飲相關企業關閉,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過去十年的總和。
然而,與此同時,新的餐飲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僅2021年,餐飲行業新增了334萬家企業,同比增長34.8%。
餐飲行業伴隨着死亡也有新生。
在蘇州的西餐廳中,股東們花費超過400萬在裝修和設備上投入資金,但由於資金鏈斷裂,員工離職,合伙人走散,這家餐廳終結了生命。
這個故事在劉宏兵的倉庫里反映得淋漓盡致。
西餐廳的所有設備都被他認真估價,最後以遠低於購入價格的價格出售。
西餐廳的烤箱、碳烤爐等設備都被清點、裝載,就像在完成一場不可逆轉的生意。
這一行業如同冷酷的墳場,充滿了生意的機會與嚴酷的競爭。
失敗的餐廳,新的希望,還有劉宏兵,都成了這個行業的一部分。
儘管面對失敗,他們不停地尋找新的機會,尋找能夠繼續運營的餐廳,收集、回收、出售餐飲設備。
疫情後,餐飲設備回收行業也經歷了冷與熱的波動。
上半年,這個行業充滿了活力,二手商手中的設備迅速售出。
但到了下半年,這一速度有所放緩,新開餐飲店的潮流開始逆轉為倒閉潮。
餐飲行業充滿了機遇和風險,但對於那些願意冒險的人,它仍然是吸引人的。
無論是創業者還是二手設備回收商,他們都在這個行業中發現了成功與失敗、生與死,以及無盡的機遇。
這是一個既殘酷又充滿活力的行業,就像一場無情的角逐,只有最堅定的人才能在其中生存下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