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會來。10月4日,歐盟選擇拿起保護主義的大棒,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第一時間回應,歐盟該行為完全是主觀臆斷,缺乏足夠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
9月14日,歐洲議會投票決定,同意實現其關鍵原材料供應的多元化——其核心其實就是針對中國。
為了減少對中國鋰電池、光伏組件的依賴,歐盟計劃在2030年之前,對任何戰略原材料供應商的依存度,都不得超過65%。
10月3日,也就是前一天,歐盟委員會公布一份初步清單,將對尖端微芯片、人工智能系統、量子計算和基因工程等四個所謂關鍵敏感技術領域的貿易與投資,加強風險審查與評估。以後,這份清單還將擴展到虛擬現實、網絡安全、傳感器、太空導航、核反應堆、氫、電池、無人機和機械人等領域。
中國新能源車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就像我們的光伏產業一樣。但綜合以上這一連串動作,趕碳號認為,這其實預示着一個不好的開始,甚至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不管自身多優秀、多領先,新能源企業,特別是主要市場在歐洲的企業,在業務與戰略安全上都應該高度重視,全面系統評估,提前做好各項長期準備。
我國預計在2023年電動汽車出貨量將翻一番,達到130萬輛。
今年一季度,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分析師預測,到2025 年,我國電動車預計將佔歐洲汽車市場的15% -16%。
另外一個現實是,汽車產業曾經是歐洲人驕傲的優勢產業,歐洲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直到現在,汽車行業仍為1400萬歐洲人提供着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占歐盟就業總人數的6.1%。
然而,汽車行業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在電車取代油車的這場巨大變革之中,歐洲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調整和適應。
01
沒有起訴仍要調查,全靠主觀臆斷
來源:歐盟委員會
10月4日,歐盟對外宣布,正式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BEV)發起反補貼調查。
調查將首先確定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價值鏈是否受益於非法補貼,以及這種補貼是否對歐盟純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或可能造成經濟損害。如果兩者均屬實,調查將審查這些措施對歐盟電動汽車進口商、用戶和消費者可能產生的後果和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歐盟委員會將確定通過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來彌補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是否符合歐盟的利益。
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9 月13日在歐盟國情咨文 (SOTEU) 演講中宣布,此次調查將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符合歐盟和世貿組織的規則,允許所有相關方,包括中國政府和公司/出口商提出他們的評論、證據和論點。
汽車行業一直被認為是歐洲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據統計,該行業為約1400萬歐洲人提供了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占歐盟就業總人數的6.1%。
歐盟表示,主動啟動這項調查是因為中國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份額已上升至目前的8%。另外,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將會導致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在未來進一步增加,在2025年將達到15%。這將會對歐盟電動汽車行業構成威脅。
但是,歐盟在官方聲明中甚至連自己都主動承認,目前還沒有收到歐盟工業界關於這方面的訴訟。但根據歐盟反補貼規則規定,歐盟工業界仍然應該配合該項調查。
該項調查包括所有從中國向歐盟出口的9人及以下純電動車,製造商包括特斯拉以及比亞迪、上汽、蔚來等主要國產品牌。
該項調查將在啟動後13個月內結束。但是,歐盟可以從即日起的9個月內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來源:國家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第一時間就此做出回應。10月4日14:00,商務部官網發佈答記者問,指出:
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歐方要求中方在極短時間內進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嚴重損害了中方權利。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中方曾明確表示,歐方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貿易」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中方敦促歐方從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大局出發,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鼓勵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深化合作,為中歐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調查程序,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說明:加粗字體為本文作者注。)
商務部的回應很短,但句句切中要害:
這是歐盟沒有充足證據支持的主觀臆斷,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其本質就是以所謂公平貿易的名義,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對此中方將密切關注,並會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歐洲最近的一系列動作,其實已經引發一些有識之士的擔心。
在今年9月份的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場活動中,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認為,「隨着地緣經濟分裂的迫近,歐盟可能面臨淪為中美兩國博弈的棋子的威脅」。自從退出英國政壇後,戈登·布朗一直在聯合國全球事務中擔任高級職務。
02
中歐車企,是隊友不是對手

來源:東吳證券
10月4日晚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通過官微發佈嚴正聲明,對歐盟的行為表示遺憾和堅決反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聲明中表示,中歐汽車產業有着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雙方深入合作四十多年,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我們尊重歐洲汽車工業的同仁,對他們在汽車行業的創新表示敬意,也願意在電動汽車領域繼續與歐洲同仁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中國汽車產業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這與歐盟發展方向完全一致。中國市場是眾多歐盟車企最大的海外市場,歐盟車企也都見證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成長之路。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絕不是靠補貼來支撐保護的,這是非常清楚的事實。
歐盟罔顧這一事實、堅持發起反補貼調查,是明顯的保護主義行為,必將給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蒙上陰影,延緩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進程,對全球碳中和進程造成不利影響。
中歐汽車產業是夥伴而不是對手,汽車產業的發展要靠公平競爭而不是保護主義。我們將繼續加強和歐盟汽車產業的合作,通過更多的方式鞏固和發展中歐汽車產業合作關係,將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帶給歐洲和全球的消費者。
中歐汽車產業合作基礎雄厚,潛力巨大。中國汽車產業願與歐盟產業積極開展對話溝通,通過合作解決彼此關切,實現共同發展。希望歐方為此創造有利條件,而非設立障礙,來支持雙方產業攜手努力,將汽車領域建設成為中歐合作共贏的樣板。
中國有句俗語,「抱着的孩子長不大」。
現在,對於歐洲車企來說,在向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正遭遇類似的煩惱。即使西方主流媒體和行業觀察士,也對歐盟的行為持保留態度。一些人認為,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其實會在客觀上有效刺激歐洲向電動汽車產業實現轉型。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計划到2035年放棄內燃機,需要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大幅提高電池乘用車的銷量。但是,歐洲本土的電動車價格奇高,已經阻礙了當地人的購買熱情。
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歐盟的電動汽車註冊量已經增長了兩倍,在汽車中佔比12%。今年1-7 月,電動車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3%。但這些成就,主要歸功於非歐洲企業的推動。
諮詢公司Inovev的分析報告顯示,雖然特斯拉今年在歐洲的銷量超過了所有其它品牌,但比亞迪等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也已整體提高到了8%。
另外,歐洲新能源車的總體滲透率目前並不高,歐盟2035年消滅燃油車的目標實現起來難度很大。如果對來自中國的有競爭力的產品採取非市場化手段進行打壓,歐盟脫碳目標將變得更為遙遠。
在歐洲,電車的平均滲透率掩蓋了個體之間的巨大差異。目前,電車滲透率較高的挪威已經接近淘汰燃油車,但以歐洲的第四大市場——意大利來說,截至今年7月,該國的電車市場份額僅為3%。
因此,就連寶馬的CEO奧利弗·齊普塞 (Oliver Zipse ) 等行業高管都質疑,歐盟實現綠色目標的難度很大。Inovev則預測,到2030年歐洲電動車的市場份額佔比最多只能幹到40%。
03
對特斯拉的影響,遠超國產品牌
歐洲7月主流電動車企銷量(輛)及市佔率(分車企,%);來源:東吳證券
諮詢公司AlixPartners認為,2016年至2022年,中國對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為570億美元,不過在2022年,為期11年的電動汽車購買補貼計劃已經終止。今年第一季度,我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東吳證券分析認為,中國電動車基本已市場化,補貼力度小,性價比優勢有望對沖潛在關稅影響。
首先,中國電動車國補已完全退出,僅剩購置稅減免政策,不存在高額補貼,憑藉中國鋰電極限制造低成本、智能駕駛快速迭代,中國電動車企已明顯領先歐系,一定程度上對沖潛在的關稅提升影響。
另外,特斯拉及合資品牌出口歐洲多,自主品牌少且主要集中東南亞等地,影響較小。
2022年,中國出口至歐洲的電動車約為33.8萬輛,占出口總量約56%。
其中特斯拉近20萬輛、上汽名爵7.2萬輛、東風易捷特4.8萬輛、吉利領克近2萬輛,其餘車企出口量均較小。

來源:東吳證券
福布斯此前分析,歐洲汽車製造商實際上已做好了應對中國電動汽車衝擊的準備,但希望能夠促進中國企業在歐洲設立工廠,最好是與當地企業合資,從而減輕對歐洲的影響。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在歐洲已投產的本土化電池產能主要還是日韓電池企業,合計100gwh+,但僅能滿足50%的本土化率。但是,如果看新建產能,則主要為中國電池企業和歐系電池企業。其中,來自中國的電池規劃量大、進展快,包括寧德匈牙利100gwh、億緯30gwh,25- 26年開始投產,未來將成為主力貢獻。
從市場競爭格局看,寧德在歐份額已超過30%,後續將提升至50%,而日韓電池企業在歐份額已持續失守。此外,中國四大主材龍頭企業也加速歐洲產能布局,首批產能已釋放,逐步滿足本土化需求。

來源:東吳證券
中國車企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關稅威脅,並不會阻止中國對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們構成的影響。未來真正的影響來自於歐洲市場本身——一方面是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呈指數級增長,但歐洲消費者卻正在面臨價格高、性能不足、電力供應不穩定和充電基礎設施薄弱的現實。
投資銀行瑞銀(UBS)早先表示,以比亞迪為例,該企業比西方老牌企業的生產製造成本至少要低30%,即使考慮到關稅、運輸成本和更高的本地生產成本,比亞迪在歐洲的價格也將具有競爭力。相對於歐洲企業的成本優勢,幾乎所有中國汽車製造商或多或少都具備。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則認為,中國電動車企的成本優勢,遠不止30%。其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鑒於規模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可以生產比西方便宜 50%的電動汽車。歐洲無法與之相比,並且可能對其汽車工業採取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態度。但無論如何,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佔據更高的份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