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要報酬率和期望報酬率的區分。
很多考生對這兩個概念模稜兩可,單純從中文意境來品,很難區分。書上有一句話很能反映其差異,就是:必要報酬率與風險有關,期望報酬率與現金流有關。
先說必要報酬率,其實我們可以簡單把風險=必要報酬率=資本成本,這裡的風險代表的是不確定性,舉例:對於優先股而言,因為其股息兌付不具有法律約束,其收益的不確定性肯定大於債券,故其風險大於債券,對於優先股持有人而言,要求的風險補償必然高於債券,故而必要報酬率高於債券投資,反過來,不考慮所得稅和交易成本,持有人的收益率就是發行人的籌資成本,故而優先股的資本成本也高於債券。據此,依次可得:
資本成本從高到低:股票(稀釋效應)>優先股>永續債>普通債券(固收證券);(但要區分的是,優先股是也是固收證券,但是永續債卻是混合證券);另一條線路:資本成本從高到低:股票>可轉債、附權證債券>普通債券;
而對於資本成本而言,又常被稱作等風險投資的資本成本=等風險投資的市場利率。利率本質上是衡量資本的價格,是使用資金的成本。所以往往算出來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之後,據此作為折現率使用,用來折現現金流。
再說期望報酬率,我們同樣可以簡單把期望報酬率=到期收益率=內含報酬率,債券因為有到期日,故稱作到期收益率。為什麼說期望報酬率,往往和現金流有關係呢,因為往往計算報酬率,都是在已知現行購買價格和未來現金凈流量且讓兩者相等的基礎上,去求取報酬率。這是一個常規項目(期初投入資金,後期逐步回收資金)天然、內含的一個收益率,蘊含了投資人對投資項目的回報期望。
而我們還有一個實務中常提及的投資報酬率,這個沒有統一規範,財管教材里特指的是責任會計章節的、針對投資中心的評價指標:稅前經營利潤/平均凈經營資產(平均資本佔用),與上述關聯不大。
涉及到財或多或少需要靠點運氣,財管考試同樣如此。
2、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關聯所在
從產品成本計算、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到本量利分析、短期經營決策甚至到全面預算,都有一根主線在串聯,那就是來自於對成本端核算的不同理解。
收入端在財務管理中是弱化的,甚至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都可以直接用整體收入來代替的,產銷平衡更是本量利基本假設。最多是產品結構的假設,讓各個產品收入與總收入的佔比保持不變。但是對於成本端:
成本會計這部分,以完全成本法為基礎,得出完工產品實際的單位產品成本(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變動製造、固定制造),變動的區分標準是是否與產量直接相關;建立標準成本體系,比較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可以分析成本差異;建立作業成本庫,藉由成本動因,不再單純將產量作為分配基礎。計算出的產品成本也由此改變,但是考試更多的是增加成本分配的步驟。
管理會計這部分,本量利則完全切換到變動成本,藉由區分完全成本、變動成本(也就是成本形態),EBIT=(P-V)*Q-F。此時,變動成本既可以是變動製造成本,也可以是變動銷管費用,固定成本則是固定制造費用和固定銷管費用(財務費用因為是負債產生的,不在經營活動中反映。包括後續的全面預算,也不含財務費用的預算,那是在現金預算中,作為借款的利息反映)。可以看到,該變動成本與變動成本法是兩個概念。
變動成本法確切的說是:變動生產成本法,不含變動銷售管理費用。
短期經營決策,則是藉由相關/非相關成本,很多時候將固定成本視為長期決策決定的,短期決策無法改變的量值。故無論是虧損產品是否做、特殊訂單是否接、自製產品與外購、產品是否深加工,都是考慮單位變動成本,不考慮固定成本。
時間有限,想起來再來嘮嘮,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也預告下《公司財務的法律規制》這本書,實在是大塊頭,之前一直沒有時間整理。近期有時間會對這本書做下精講。水平有限,多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