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璟璟
暑假來臨,又到了學生配眼鏡的高峰期。不過近年來,動輒數千元的配眼鏡花銷,讓家長們把近視和牙齒正畸、打生長激素一同列入了養娃「敗家三件套」。有媒體報道,現在給孩子配副眼鏡幾乎沒有少於四位數的。更關鍵的是,這些價格不透明,在不同的地方浮動極大,醫院、門店、眼鏡城各有各的價。這不僅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也讓家長成了「冤大頭」:花錢也買不到一個靠譜產品。(中新社)
銀鏡水深,之於此,各方心知肚明。業內人士早有豪言,「20 元的鏡架,200 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 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 元賣給你是講行情。」而普通消費者也不乏痛徹領悟,「千萬不要隨便進一家眼鏡店,要不配完就後悔。」諸如此類的戲謔調侃,雖有誇張成分,可還是在相當程度上概括了行業的現實狀況。
眼鏡行業的所謂「暴利」傳說,可謂由來已久。時至今日,眼鏡零售,依舊是為數不多沒有被電商渠道「擊穿」的行當之一。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相比於家電、手機等其他商品風起雲湧的平價化進程,眼鏡的價格異常堅挺,甚至還有逆勢上揚之勢頭。眼鏡行業異常牢固的護城河,就本質而言,當然是由這門生意自身的特殊性決定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眼鏡零售」兼有「商品和服務」二位一體的屬性。顧客必須去實體店驗光、配鏡,選定鏡片後還得交由店內的定配師現場打磨加工後,才能裝進選中的鏡框。凡此種種的流程,都是無法在線上渠道進行的。就當下而言,只有墨鏡等少數細分品類享受到了「電商紅利」,諸如近視眼鏡等大多數品類,依舊被線上門店以及背後的供應鏈牢牢掌握着定價權。
可以預見的是,在便攜式自助驗光技術尚未鋪開,在一體式眼鏡解決方案尚未成熟的前提下,線下的眼鏡店依舊不會遭到線上渠道的有力挑戰,而這也決定了其缺乏降價的動力。就當前的行業格局而言,「集合店」仍然是眼鏡零售的主體。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店員必然會推薦、引導顧客購買單價貴、毛利高的品牌眼鏡。
特定商品的價格要想被擊穿,就必然離不開充分的、高強度的同業競爭。近些年來,一些主打量販的平價連鎖品牌專賣店,成為了眼鏡行業的新變量。而我們也期待着,這種新的業態,能夠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消費選項,並最終推動全行業擠泡沫之後,真正理性定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