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控股:仍穩坐千億房企,但去年凈利潤下降近9成

2023年03月31日23:06:03 財經 1215

3月31日,新城控股發佈2022年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2022年,新城控股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160.49億元,合同銷售面積約1191.52萬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1154.57億元,同比下降31.37%;凈利潤15.85億元,同比下降88.4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94億元,同比下降88.94%。

新城控股:仍穩坐千億房企,但去年凈利潤下降近9成 - 天天要聞

在不少千億房企近兩年已重回百億房企的情況下,新城控股2022年穩坐千億房企陣營。

2022年,新城控股整體毛利率保持穩定,為20.03%。2022年實現回款金額1329億元,回款率115%。截至報告期末,新城控股共有295個子項目在建,總建築面積達5367.22萬平方米(含合聯營項目);公司已售未結轉面積達到2913.60萬平方米(含合聯營項目)。在2022年實現241個批次、共計13.1萬套房源的交付。

聚焦「有回款的銷售、有歸集的銷售」,新城控股2022年實現回款金額1329億元,回款率115%,據悉,其回款率、歸集率位於行業前列。

截至2022年底,新城控股在手現金餘額314.63億元;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145.35億元,經營性現金流連續五年為正。2022年整體平均融資成本為6.52%,同比下降0.05個百分點。

期末,新城控股融資餘額為712.70億元,同比壓降185.97億元,有息負債水平保持低位。此外,公司合聯營權益有息負債大幅降至60.62億元,較2022年半年度繼續壓降30.82億元。

商業方面,截至報告期末,新城控股在全國140個城市布局194座吾悅廣場,已開業及委託管理在營數量達145座,開業面積達1319.74萬平方米,出租率達95.13%。

報告期內,新城控股實現商業運營總收入即含稅租金收入100.06億元(包含:商鋪、辦公樓及購物中心的租金、管理費、停車場、多種經營及其他零星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15.82%,業績貢獻比重逐步提高。

據了解,2023年,新城控股計劃實現商業運營總收入110億元,計劃新開業吾悅廣場及委託管理在營項目20座。

截至報告期末,新城控股總資產為4579.0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594.81億元。

南都·灣財社記者 邱永芬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國網天津電力:智慧防汛築牢電網「安全堤」 - 天天要聞

國網天津電力:智慧防汛築牢電網「安全堤」

根據氣象部門預報,7月2日起,天津市出現強降雨,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2日14時啟動市防洪四級應急響應。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聞「汛」而動,同步啟動應急響應,聚焦電力設施智慧防護與重點區域防汛能力提升,以科技創新構建防汛安全防線。
創新葯產業鏈觀點更新0703 - 天天要聞

創新葯產業鏈觀點更新0703

1、2025Q2醫藥板塊整體業績表現•核心推薦方向分化:2025年第二季度醫藥板塊各細分領域業績分化。創新葯及創新葯產業鏈為核心主推方向,其表現依託中報業績、基本面及後續催化劑,且板塊中報情況與一季度接近。器械板塊貝塔未起,但部分個股延續Q
河南企業圈領導專家走進中德集團參訪交流 - 天天要聞

河南企業圈領導專家走進中德集團參訪交流

6月29日,中投國控集團戰略研修院院長、中投企業傢俱樂部執行主席劉春艷,知名經濟學家、曾擔任雙彙集團等多家企業董事和首席管理專家顧問組長的王在安,北京和君諮詢合伙人、 河南區域公司總經理王晉,中經融媒體中心主任董思銘,河南省標識行業協會常務
港股收盤|三大指數走弱集體收跌 創新葯概念熱度逆勢高漲 - 天天要聞

港股收盤|三大指數走弱集體收跌 創新葯概念熱度逆勢高漲

財聯社7月3日訊(編輯 馮軼)今日港股三大指數高開低走,午後跌幅收窄。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0.63%,報24069.94點;科技指數跌0.67%,報5233.71點;國企指數跌0.88%,報8648.44點。方正證券認為,驅動本輪港股走強的因素並未出現反轉,我國經濟基本面韌性強,並且當前處於盈利下行周期尾聲階段,疊加一系列政策利好出台,市...
如何讓摺疊屏不再嬌貴?vivo X Fold5三防摺疊屏 - 天天要聞

如何讓摺疊屏不再嬌貴?vivo X Fold5三防摺疊屏

摺疊屏手機一直以來給人的「嬌貴」 印象,成為了阻礙其進一步普及的一大難題。不過,vivo X Fold5的出現,有望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它不僅在防水、防塵、防凍方面表現卓越,更在電池技術與續航能力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在行業標準之上樹立了新的標杆。
消費!淘寶閃購祭出500億補貼!打工人盯上羅森、全家「羊毛」…… - 天天要聞

消費!淘寶閃購祭出500億補貼!打工人盯上羅森、全家「羊毛」……

1塊錢咖啡茶飲「羊毛」你薅了嗎?作者/ IT時報記者 賈天榮編輯/ 郝俊慧 孫妍資深網購用戶陳麗(化名)最近對於網購的心態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從最初在網上購買化妝品、家電,到每年618雙十一囤一整年的日用品,到如今連柴米油鹽都通過電商平台解決,她早已習慣了線上購物的便利。然而,她最近卻感到「網購好像變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