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隊了!站隊了!實體店與電商PK你站哪邊?
我國直播電商的熱鬧勢頭隱約有蓋過實體店的趨勢。讓許多人不禁懷疑,會不會不久以後直播網店直接將實體店擠兌出市場,成為唯一的消費渠道?
這樣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其實大家都多多少少的對網絡直播電商的發展歷程有印象。
從2005年到2023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人們對網絡電商的態度從懷疑「他想坑我錢」,到提前半個月就開始「預備雙十一」,無論男女老少都開始離不開這種「足不出戶」的消費方式。

疫情三年,大批實體店沒有熬過門可羅雀與入不敷出,紛紛關店轉行。儘管我國越做越大的市場「大蛋糕」吸引着一茬又一茬,有着暴富雄心壯志的實體店經營者不斷加入,但更多的是以低價甩賣來草草收尾,然後大聲哭着,罵罵咧咧的退出實體店行業。
但與「慘淡」的實體店現狀有着明顯對比的是,提前守在各大直播間準備「剁手」的網購一族。寒窗苦讀十年的數學功底在「湊滿減」時體現的淋漓盡致,雙十一,雙十二,618,女神購物節等搖身一變成為當下最熱鬧的新晉節日。
我也不想買,可是他叫我美眉
大家一邊對疫情期間難掙錢叫苦連天,一邊上好鬧鐘準時「付定金」「補尾款」,為何一邊沒錢一邊剁手,甘願以吃泡麵半個月為代價,換來「直播間常駐嘉賓」稱號。
「我也不想買,可是他叫我美眉!」
「這麼划算,還要什麼單車!」
「對不起,小錢包,我真的很需要它。」

……
網上各式各樣的話語既是調侃,也是現狀。那麼為何網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實除去直播間內「一口一個美眉」讓人心花怒放外,電商直播能夠在中國的市場上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是有其他重要原因的。
從人類開始進行物物交換後,大家都秉持着一種思維,那就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在21世紀前後,網購就橫空出世了。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最多的喜愛。
因為在網購併未出現之前,或者說還未如此爆火的年歲里,大家想買件衣服,買個水杯都需要直奔相關實體店,於是就形成了「賣方市場」,通俗來說就是,賣東西的人掌握着大多數的主動權,能夠踏進實體店的大多數人都有着「剛需」——今天得把需要的東西買到手。於是就只能在有限的貨源與樣式中選出最合適的,無論是價格還是質量都不易實現「貨比三家」。

就比如5年前想要一雙某牌的板鞋,有時逛遍大半個城市才能「有幸」找到一家實體店在售賣,如果還正好有合適的碼數就更「走運」了,於是就算價格很高也咬牙買下,結果網絡電商出現後發現同款鞋的價格居然只要實體店的三分之一,感覺腸子都要悔青了。於是乎後來想買喜鞋時就首選網購。
再比如,今年冬季氣溫一反常態,12月都還艷陽高照,於是乎便想不起來要給自己囤一件厚外套,直到天氣預報說未來三天後會出現氣溫驟降,但是天天都要上班,根本沒時間去實體店逛逛。
好在有網店,花費半小時成功買下兩件外套。快遞準時的在降溫前把厚衣服送到了家附近的快遞站,歡天喜地的試了新衣服,結果有一件穿上不好看,還好有7天無理由退貨與運費險,客服不僅退款十分麻利,還再三表示抱歉。不得不說方便,迅速,心情好。
這樣類似的例子其實每個人都遇到過,毫不誇張的說,舉起例子來每個人都能寫出800字小作文。
於是直播網店就以它無與倫比的方便與價格優勢,迅速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並逐漸擴大。
國外實體店的不同命運
或許你會好奇,為何前文一直強調的都是我國的直播電商與實體店的「對決」,同樣的東西難道世界上不同國家內還有不一樣的情況嗎?你別說,還真是。
國外的情況正好與國內的反過來,實體店發展越來越好,而直播電商卻逐漸勢微。這難道是因為國外更加註重實體點質量與體驗感?其實不是「外國的月亮更圓」,他們不是比較看重實體店而忽視對直播電商的支持與發展,着實是因為他們發展不起來。
前段時間內,在網絡上「刷屏」的「外國龜速送外賣」受到了網友們的集體調侃:
「我點的是3天以後的中午飯,點今天的我怕餓死。」
「不要催快遞小哥,他可能在擼狗。」
……

這便是原因之一了,外國這「拉跨」物流就是外國發展不起來電商的原因之一,別說趕上3天後的降溫,能在冬天過完之前送到就是萬幸了。
我們與外國地廣人稀的第人口密度相比,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的物流速度也是數一數二。普通地區3天送達,較為偏遠地區5-7天送達,郵政快遞更是揚言到只要在中國境內,就能保證「送必達」。快速的運輸系統配合7天無理由退貨的貼心,為我國電商的發展展現出了強大的助力。
同時,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伴隨着淘寶一同問世的還有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線上支付系統,讓大家不僅放心把錢「放在線上」,還放心的進行「線上交易」。這便是中國電商得以快速發展的另一大支柱。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出門,90%的人都不在攜帶現金,帶上手機就「萬事無憂」。

無論是「指紋支付」,「密碼支付」又或是「掃臉支付」,都是「嗖」的一下就交易成功,廣達網友還對這種「無痛消費」進行了調侃,「我記得我工資前天才到帳,今天打開就找不到了」,這種看不見給出很多現金的支付方式,雖然經常在上半月就「掏空家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支付方式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許多出國留學的網絡博主驚訝的反應,居然還有很多國家只支持使用現金,甚至還有些國家從未聽說過「線上支付」。沒有對比對象時,我們以為全世界都在過同樣的生活;有對比對象時,我們才發現我們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便利。
這就又一次強化了「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外國缺少的兩大支柱有利的支撐了我國電商的發展,才使得我們現在能夠對「實體店與直播電商,到底誰會幹掉誰?」的討論。

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直播電商的出現逐漸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那豈不是就有種「農奴翻身做主人」的感覺?那豈不是會在未來幾十年後,實體店就只出現在歷史書上了嗎?
非也非也。
前幾年關於電子書是否會完全代替紙質書的討論也是這般的如火如荼,最終也以雙方分庭抗禮為結果持續到現在。
不出意外的話,實體店與直播電商的競爭也會以「共存」,「互補」的方式持續下去,並不會出現「誰幹掉了誰」的說法。
雖然通篇都在說電商直播為我們帶來的便利與實惠,但是實體店也有着自己的優勢。

如果從宏觀的方面來說,國家領導人已經給出了明確的說法:「實體經濟是立身之本,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國家強盛有着重要支柱作用。
如果國家政策過於宏觀,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來看。
網購固然便捷,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的閑暇時候,也總是喜歡拉上幾個親密的朋友,在各種實體店內耗上一天的時間,沒有預先確定的目標,去為自己購買驚喜。雖然實體店由於房租,服務費用等的加持下,價格相較於網購貴,但是那種漫無目的的閑逛撞見的喜愛之物才最讓人快樂。
每個地方都有着保存有本地幾十年記憶的風味,就只以實體店的方式存在,安安靜靜的在老街小巷中等待我們去發現與品嘗,網購中流水線上的美食總是少了幾分煙火味,網絡上不是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嗎——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或許你輕易不會發現,實體店還有「應急」的作用,當媽媽或是妻子站在廚房中,急需一瓶醬油,如果樓下沒有商店,你只能從網店下單,那或許家庭矛盾就得翻上幾番;如果深夜12點,突然想出泡麵,等掏出手機下單,3天後快遞中的泡麵就不是那麼誘人了;如果天氣突然降溫,路旁的服裝店就等於「救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救人於寒冷中……
同樣,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離不開實體店。
其實對於我們而言,實體店與直播電商並非是「只留其一」的關係,而是一種選擇與喜好的關係。

就好像有的人喜歡電子書的性價比與方便,而有的人卻喜歡紙質書拿在手裡的質感。我們在繁忙時喜歡直播電商,是因為我們可以以最短的時間買到心儀的物品,但對於衣服,食物等物品,我們總是要拿在手裡摸一摸,試一試,才能安心。
直播電商的7天無理由退還,是人性化,也是弊端,因為在物品沒拿到手之前,都無法確認質量是否值得我們付出的價格。但實體店不同,是在反覆確認物品的質量與樣式都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才會產生交易。買東西需要的時間更長,但是也更加安心,更有成就感。
雖然疫情的到來讓一大批實體店「萎靡不振」,但是並不意味着實體店的生命會因此走向尾聲。被淘汰的只是不適應市場的一部分,更多新興的實體店會隨着疫情的結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這是市場的「進化過程」。
實體店從來都不會被直播電商所「幹掉」,更不會被「自己幹掉」。實體店與網店是一體兩面,只是形式不同,都是不可或缺的購物渠道。大家根據需求與喜好,任選其一便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