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互聯網企業是比較賺錢的,第一個就想到了阿里巴巴。但如果按稅後凈利潤排名的話,阿里巴巴的賺錢能力並不是最強的,根據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去年一共賺了622億元,但同樣是互聯網大廠,騰訊稅後凈利潤則達到了2248.22億元,差距還是挺大的。
但讓人意外的是,儘管阿里巴巴掙的錢不是最多的,但在互聯網企業中,阿里的科研投入穩居第一,甚至將其他同行遠遠甩在了身後,科研投入超過了578億元。按照這個數據來計算,阿里巴巴一年掙了622億元,科研投入為578億元,只剩下44億元的利潤空間,還不算其他投入,阿里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答案只有4個字,阿里「變」了,簡單來說,阿里已經轉型成果,不再是單一的電商平台。通過多元化布局,以及對研發的重視,阿里已經在公益領域、雲計算領域、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突破和領先。不僅僅只是在互聯網行業,就算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阿里巴巴的科研投入也是「拔尖」水平,在國內僅次於華為,這對於一家互聯網企業來講是不容易的。
如今,不少業內人士會用「科技企業」來稱呼阿里巴巴,有一些網友並不認可,但毫無疑問,阿里巴巴就是一家純純的科技企業。根據《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研發人員佔比榜單》數據顯示,被公認為科技含量極高的華為公司,研發人員佔比達到了45%,但僅僅只能排在第二位。阿里巴巴則以51%的研發人員佔比,登頂成功。也就是說,阿里巴巴有超過一半的員工都是科研人員,英特爾、谷歌、FaceBook以及亞馬遜等全球知名科技企業都遜色了。
當然,阿里巴巴加強科技投入的目的也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提升中國科技的實力,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阿里是為了將科技融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里。以達摩院的AI技術為例,很多人提到AI技術,就會想到機械人、自動駕駛等高大上的項目,但阿里達摩院卻對醫療AI領域很關注。
眾所周知,常規的體檢對於某些特定疾病的早期診斷是不夠敏感的,但達摩院將AI技術和普通的平掃CT相結合,就提升了早期篩查的敏感度,這才是真正惠及大眾的事情。
不可否認,不能用單一的科研投入數據來衡量一家企業的能力和實力,但這個數據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的,至少科研投入高的企業,在某些領域是有優勢的,比如華為。所以阿里巴巴能夠拿出幾乎是一年總利潤來投入科研,就衝著這份魄力,也值得獲得大眾的支持。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