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全球經濟正在進入衰退時代。從總體上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增長放緩和通脹並存的情況。
美國經濟今年已連續兩個季度收縮,而七國集團(G7)第二季度的增長率僅為0.2%,這還是在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幫助下實現的。
在歐盟和美國,通貨膨脹率仍然居高不下,儘管進行了幾輪加息,但仍徘徊在8%以上。美聯儲的加息行動似乎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美元走強以及資本流入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毀滅性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對那些美元計價外債負擔沉重的新興經濟體。
到目前為止,由於我國的通脹水平仍較低,人民幣貶值仍在控制之中,因此相對其他國家來說,中國並未受到影響。同時,我國極具彈性的出口貿易仍在對經濟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個月接一個月、一個季度接一個季度地給我們帶來驚喜。
但是一些人表示,我國的出口引擎正在失去動力,因為全球市場的疲軟最終將反映在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上。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脹似乎將持續下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與美國和歐盟截然不同,因此宏觀政策工具也有所不同。全球最大的三個經濟體能否協調領導全球經濟走出衰退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就美國經濟而言,問題的根源在於總需求過熱。與新冠相關的多輪「印鈔計劃」終於開始發揮作用,即便是在幾次大幅加息之後,美國就業市場依然非常強勁,8月份失業率低於4%。
美國的通脹是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疫情期間大救助的持續影響以及推動投資過度的長期低利率的累積效應。簡而言之,這是一種以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為特徵的經濟失衡。
歐盟也面臨著不平衡,但這是由能源供應短缺造成的。目前,能源價格飆升和能源短缺正在嚴重影響歐洲的生產。作為歐元區的經濟強國,德國的許多公司都面臨著經營上的困難,一些公司被完全趕出了行業。從本質上說,問題在於供應過冷。
然而在我國,供應鏈網絡仍在生產產品,這說明在出口上發力是正確的,最大的挑戰還是國內需求不足。
現在國內消費需要回升,國家也正在通過基礎設施項目和其他公共支出推動財政政策,不過這些東西往往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滲透到人們的口袋裡。
通常情況下,人們的需求會在大流行之後立即強勁回升,就像1918年西班牙流感之後的情況一樣。但現在,國內的企業還不想承擔更多債務,所以這個政策在實施後還未看到很多進展。
但是事實上,中國的處境比美國和歐盟更輕鬆,因為從宏觀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國面臨的挑戰更容易。美國和歐盟必須應對減少需求的痛苦問題,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需要增加需求。
所以我的建議也很簡單,耐心地再堅持一會兒,等待更多寬鬆政策的實施,等待消費情緒的回歸,中國要突破這個「關卡」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