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洞察商業本質,做個商業世界的明白人!
未來5年的黃金行業風口,你抓住了幾個?還有哪些行業會被打壓和監管,這跟你又有什麼關係?認真看完,絕對讓你受益匪淺。
目前看來,所有沒有創造增量價值的行業都會受到制裁。比如我們已經見證了對課外培訓,房地產和互聯網三個行業的整頓。曾經這三個行業可謂風光無限,賺錢最多,收入最高,擴張最迅猛。但現在教育培訓涼了,房地產進入了寒冬,互聯網巨頭也都在降薪,裁員。你能說是因為他們不賺錢才被制裁嗎?
其實真實原因恰恰是因為他們太能賺錢。
那為什麼這麼賺錢,還會被制裁呢?這裡你要先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國家對經濟的調控,其實針對的不是企業或者行業,而是他背後的資本。因為資本是不帶感情的,它不會去管一個行業是否健康,是否能造福社會,只要能賺錢,它就會往裏面沖。
以前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資本為了賺錢會去投資效率最高的工廠,投資最優秀的創業公司,因為當年這些東西是最賺錢的,所以,並不需要國家去引導,資本就會自動找這些好的企業,健康的企業,幫他們擴張,幫他們發展。
但如今經濟發展的腳步變緩,我們從之前的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創造新財富的機會越來越少。就像20年前,隨便開個廠很容易就能發財;10年前,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創業成功的故事,但現在,你再去開廠,再去創業,面對的是飽和的競爭,成功率肯定就低了。所以,資本肯定就不會迎難而上了,於是它們不再去投資創造,而是對已有的存量動起歪心思,開始玩燒錢的把戲。
當教育培訓不去教孩子真實的知識,只是不斷教他們考試的技巧;當房地產不再是讓中國人住上更大更舒服的房子,而是開始玩資金周轉的債務遊戲;當互聯網行業整體的增長近乎停滯,中國的網民數量高達極限,為了維持壟斷,甚至主動阻止創新的時候,資本就要受到約束。
如果你不去約束,它們都跑去輕鬆的賺快錢,誰去啃科技攻堅的硬骨頭?一個產業的升級需要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但這種未知的前途,如今的資本根本不願意去嘗試,那你就只能逼他們去這裡,其實總結起來就是脫虛向實。
只要你理解了這四個字,你就能預判出哪些行業接下來可能是被制裁的重點對象,哪些行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崛起,普通人怎麼抓住下一個機會?那脫虛向實怎麼理解呢?
就拿房地產行業來說吧,它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貴,而是它不能賣到國外,如果房子能出口創匯也不至於被打壓。就因為它不能被出口,所以當中國人人都有房住的時候,房地產的歷史使命的終結了。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他不再能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創造更多的增量價值,它就不該是最賺錢的行業。
所以,我們想知道下一個被整頓的行業是什麼?想知道下一步什麼行業能賺錢?就記住四個字:脫虛向實,這是中國央行對於資本流向的一個最核心的要求。如果你能分辨什麼是虛什麼是實,你就能賺錢。
以前,資本喜歡做實體,開工廠,辦企業,因為那個時候做這些賺錢,就像當年的房地產不僅讓中國人住得越來越舒服,還帶動了上下游包含家電,家裝,家居等幾十個龐大的產業。但當蓋房子慢慢變成了資本周轉的遊戲,房地產商都開始發理財產品的時候,它就從實變虛,自然會面臨監管和限制。
按照這個思路,下一個很可能會有問題的我預計會是金融行業,今天中國上市公司最賺錢的10家,6家是銀行,1家是保險公司,它們不直接從事生產,只做資金的調配,就成了最賺錢的行業,這件事聽起來就很不妥。大家購買的理財產品名字都起的花里胡哨,但等你打開層層包裝一看,裏面最後裝的資產還是放貸,或者炒地皮。
但金融機構的這種貪圖安逸,我們又完全能夠理解,就拿銀行來說吧,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假如有兩個朋友找你借錢,一個說他要拿錢去開廠,去創業;一個拿着他的房子來給你抵押,說如果還不起錢了,就用房子來還賬,換成是你,你是不是也得借給第二個?
所以,當發展停滯,實體出現困難的時候,金融行業就會玩資金空轉的遊戲,這個時候就需要外力強制銀行把錢借給那些也許不賺錢,但是利國利民的項目。國家近期要求銀行向各類企業讓利1.5萬億,要知道銀行業一年的利潤也就2萬億左右,相當於讓銀行把3/4的利潤讓給企業,這樣一來,銀行業勢必要開始殘酷的競爭。
畢竟在中國,各家銀行之間的利率和產品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拼的就是服務和渠道,而未來整個行業的整體利潤下滑了,那不論是薪酬空間還是升值空間,都很難回到之前的高度。現在還在考慮入行的年輕人建議慎重。
那麼什麼行業又會趁勢崛起呢?
最近很火的新能源產業到底有沒有泡沫?芯片光伏和高端製造業到底是不是虛高了?這裡可以肯定的說,這些行業現在就有泡沫。
過去一年跟新能源芯片等等相關的行業,公司股價翻倍的比比皆是,從業人員工資也是不斷上漲,但這個行業本身賺錢了嗎?新能源龍頭企業一年虧損幾億幾十億,根本沒有到賺錢的時候,眼下的繁榮其實就是資本熱炒的結果。
但是有泡沫是壞事嗎?不是壞事,甚至還是故意引導的好事。國家調控產業的手段,說白了就是讓正確的人能賺到錢,讓相關的人暴富。很多時候在熱門的行業裏面,大家覺得自己拿的高薪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其實大部分時候還是因為趕上了行業的騰飛。
政策就是用這些超額的回報,把能幹的人吸引到對國家有利的行業去,等人才夠多了,人才和技術也就沉澱下來了,到時候想走走不了,相關的政策就會慢慢停止。雖然這中間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浪費,但是不要緊,對於那些關乎國家前進的重要領域,進行飽和式的餵養是完全值得的。
舉個例子,中國已經有了A股主板,為什麼要搞科創板和北交所,因為主板為了防止引來騙子,把門檻限制的特別高。但這些搞科研高科技的行業,早期一般都不太賺錢,甚至是虧錢的。光看表面,他們跟騙子很難區別,根本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標準,沒法融資,老闆就沒法暴富,老闆不暴富那肯定不行,國家鼓勵你的行業,你不暴富怎麼能吸引更多的資本呢?所以在科創板,高科技的行業虧損了一樣可以上市。
而北交所上市門檻更低,最低市值2億的企業就能上,像做量子通信的國盾量子,在科創板上市當天漲了9倍,公司老闆中科大校長潘建偉身價一天暴漲20億,就是必須要讓這樣的人發財,資本才會看到目前國家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重視。
我們也可以預見,很快這個行業可能會出現一批騙子和一些高科技騙局,但是不要緊,10個項目裏面只有1個是真的,這波就不虧.所以接下來幾年,高端製造、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相關企業,一定會被催肥,相關行業的人才也一定會獲得更高的收入,這都是件好事情。
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我們要意識到行業的周期正在不斷縮短,我們父輩很多人可以一輩子從事一個行業,但是如今的行業周期由盛到衰往往只需要5~10年,比如10年前的房地產,5年前的汽車,兩年前的互聯網,都曾經炙手可熱,但是當熱度過去增長到盡頭,只有提早準備的人才能夠安全降落,而你是否準備好去迎接下一個時代了呢?
關注我,洞察商業本質,做個商業世界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