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2022年7月債券市場託管規模延續增長,增幅環比回落。7月地方債凈融資下降拖累利率債託管規模大幅少增,利率債託管規模環比增加4558億元,較6月少增1.41萬億元;到期量增加導致信用債凈融資減少,信用債託管規模環比增加1023億元,較6月少增1338億元;7月同業存單凈融資為負,託管規模環比減少2932億元。
7月機構配債行為分化明顯:廣義基金是7月增持主力,其他類型機構配債動能減弱。受地方政府債供給大幅縮量影響,7月商業銀行整體減配債券,僅小幅增持國債和地方債,減持其他券種;保險機構繼續增配債券,但增幅環比減半,主要增持地方債和國債,小幅增持企業債,其中國債增持規模創年內新高;證券公司債券配置出現年內第四個月凈減持,全面減持除地方政府債以外的其他券種;廣義基金債券增持規模繼續上升,成為市場唯一配置債券規模環比增加的主體,全面增持利率債和信用債,小幅減持同業存單;7月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收窄,境外機構減持規模環比大幅收窄,且小幅增持國債。
展望後市,供給方面,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下半年或增加新的專項債供給,同時准財政發力,政金債凈融資規模也將增加,但利率債供給壓力仍將小於上半年;隨寬信用推進,產業債發行將保持高位,政策支持下地產債券融資也有望繼續轉暖,但仍將主要集中於國有房企及政策支持下的優質民企龍頭;同時,隨着基建穩增長提速,城投債融資環境邊際改善,但嚴禁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背景下融資監管仍嚴,預計下半年城投債凈融資同比將仍處收縮區間;今年前7個月同業存單發行和凈融資規模明顯低於去年同期、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大幅低於政策利率,顯示流動性整體充裕、信貸需求疲弱下銀行負債端壓力較輕。展望後續,在信貸需求未明顯回暖前或難看到同業存單凈供給明顯增加。
需求方面,今年地方債發行前置,商業銀行前七個月增持利率債規模達到4.79萬億元,已佔到2021年和2020年商業銀行全年配置利率債規模的89%和75%,若下半年增加新的地方政府專項債供給,或將擠壓銀行配置其他債券的空間;非標壓降、權益市場持續調整背景下,保險資金債券投資比例上升,債市配置規模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但下半年利率債供給減少或帶來缺資產的壓力;考慮到下半年經濟運行的內外部環境仍面臨一系列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市場風險偏好難以明顯回升,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將保持增長,廣義基金配債規模有望保持高位;8月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再度走闊,外資凈流出國內債市的趨勢或延續,但8月SDR新權重正式生效將帶來境外央行增配國債,或對外資流出形成一定對沖。
一、2022年7月債券市場託管規模繼續小幅上升,當月利率債和信用債託管規模環比增加,但增幅收窄;其他券種託管規模均環比下降。
7月債券市場託管規模繼續小幅上升。截至7月末,銀行間市場(中債登+上清所)和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債券託管量分別為124.24萬億元和18.80萬億元,環比分別增長0.10%和0.93%1。分券種看,當月利率債和非金融企業信用類債券(以下簡稱「信用債」,統計口徑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定向工具、企業債和交易所一般公司債、私募債)託管規模環比增加,同業存單、商業銀行債和資產支持證券託管規模均環比下降:月末利率債託管規模78.21萬億元,較上月末增加4558億元,受6月底地方政府專項債基本發行完畢、7月地方政府債凈融資大幅收窄影響,7月利率債託管規模環比少增1.41萬億元;信用債託管規模29.33萬億元,較上月末增加1023億元,環比少增1338億元;同業存單託管量14.37萬億元,較上月末減少2932億元;商業銀行債託管規模7.38萬億元,較上月末減少737億元;資產支持證券託管規模4.35萬億元,較上月末減少284億元,為連續第四個月減少。
由於6月底前2022年用於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已基本發行完畢,7月地方債凈融資規模大幅下降,拖累利率債託管規模增量較6月大幅收縮。7月末國債、地方債和政金債託管量分別23.47萬億元、34.47萬億元和20.26萬億元,較上月末分別增加2707億元、1290萬億元和560億元,其中國債環比多增654億元,地方債和政金債環比分別少增1.29萬億元和1948億元。展望後續,地方債發行高峰過後,國債「錯峰發行」將提速,同時,政策性金融加力,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於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同時調增8000億元信貸額度支持基建;此外,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截至6月末還有1.5萬億左右專項債限額未使用,下半年或增加新的專項債供給,預計8月以後利率債供給將有所恢復,但供給壓力仍將明顯小於上半年。
受到期量大增影響,7月信用債凈融資大幅下行,所有券種託管增量均下降。7月末中票、一般公司債、私募債託管規模最高,分別為8.60萬億元、6.93萬億元和5.70萬億元,分別較6月末增長524億元、368億元和241億元,環比分別少增751億元、237億元和146億元;企業債、定向工具、超短融和短融的託管規模分別為2.82萬億元、2.45萬億元、2.23萬億元和6110億元,分別較6月末變化+67億元、-112億元、+51億元和-115億元。當月信用債託管規模共增長1024億元,較上月少增1338億元。
二、2022年7月,除券商和境外機構外,其他機構均增持利率債,但機構行為有所分化:受地方政府債凈融資大幅下降影響,商業銀行增持利率債規模大幅收窄,保險公司增持利率債規模亦有所下行,廣義基金增持規模環比大幅增長;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收窄,境外機構減持利率債規模明顯壓縮;7月信用債凈供給減少,僅廣義基金增持信用債,其他機構均為減持;7月同業存單凈供給轉負,所有機構均減持同業存單。
7月利率債凈供給大幅下降,商業銀行增持利率債規模環比明顯減少,廣義基金大幅增持。由於7月地方債凈融資大幅下降,作為地方債承接主體的商業銀行當月僅增持利率債438億元,較上月少增1.69萬億元。非銀機構中,7月保險機構繼續增持利率債406億元,較上月少增269億元;廣義基金增持利率債3643億元,較上月大幅多增3398億元,單月增持規模創2021年以來新高;證券公司繼6月縮減利率債增持規模後轉為減持,7月共減持利率債250億元;7月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大幅收窄,境外資金減持規模明顯下降,當月共減持利率債193億元,減持規模較6月減少721億元。
7月信用債凈供給較6月明顯下降,僅廣義基金增持信用債,其他機構均為減持。廣義基金年初至今配置動力始終較強,7月增持信用債2186億元,較6月多增719億元;7月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分別減持信用債852億元和36億元,商業銀行增持規模由正轉負,保險機構年內首度減持信用債;證券公司連續第4個月減持信用債,當月減持信用債339億元,減持規模較6月擴大151億元;境外機構為連續第8個月減持信用債,當月減持信用債77億元,減持規模較6月擴大26億元。
7月同業存單發行量減少且到期量增加,凈融資轉負,所有類型機構投資者均減持存單。其中商業銀行減持規模最大,7月減持規模達到2704億元,單月減持規模創2021年以來新高,商業銀行已連續4個月減持同業存單。其他機構亦減持存單,保險機構、證券公司、廣義基金和境外機構7月分別減持1.5億元、74億元、50億元和183億元。所有機構均減持存單,除存單凈供給為負外,投資性價比下降或為主要原因:7月存單發行利率繼續下降,至7月底1年期股份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已降至2.13%,較3月底下降近50bps。
三、機構行為:2022年7月商業銀行整體減持債券,僅增持國債和地方債且環比大幅少增,其他券種均為減持;保險機構繼續增配債券,但配置規模環比下降,主要增持地方債和國債,其中國債增持規模創年內新高;廣義基金債券增持債券規模繼續上升,全面增持利率債和信用債,小幅減持同業存單,成為市場增持主力;證券公司再度減持債券,全面減持除地方債以外的其他券種;境外機構減持規模顯著收窄,小幅增持國債。
7月商業銀行配債規模轉負,僅增持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其他券種均為減持。商業銀行7月減持利率債、銀行間市場信用債和同業存單共3119億元,從歷史上看商業銀行僅在2020年12月出現過類似規模的凈減持,主要原因或在於6月商業銀行配債規模、新增信貸高增透支7月配置空間,同時主要券種,特別是地方債供給大幅減少共同影響。分券種看,商業銀行7月分別增持國債、地方債1131億元和454億元,環比分別少增1777億元和1.18萬億元,同時減持政金債1148億元。7月商業銀行主要信用債託管規模減少852億元,主要減持(超)短融(403億元)、中票(231億元)和定向工具(106億元);7月商業銀行減持同業存單2704億元,為連續第四個月減持,減持規模較6月擴大1616億元。
7月保險機構債券配置規模環比回落,當月共增持利率債、同業存單和主要信用債368億元,環比下降372億元。其中增持利率債406億元,分別減持同業存單和信用債2億元和37億元。分券種看,當月保險機構增持規模最大的券種為地方債(300億元)和國債(137億元),其中國債增持規模創年內新高。此外還小幅增持企業債(5億元),減持其他券種。在非標壓降、股市調整幅度較大背景下,年初以來保險機構債市配置動力較強,7月配債規模下降、年內首度減持信用債主要與供給減少、信用利差不斷壓縮下信用債性價比下降有關。
7月證券公司債券配置再度轉為凈減持,當月共減持利率債、同業存單和主要信用債663億元,為年內第四個月凈減持。當月證券公司僅增持地方債44億元,其他券種均為減持,其中減持規模最大的為國債(154億元)、政金債(139億元)和公司債(129億元),其他券種亦小幅減持。年初以來,證券公司債券配置行為波動較大,除3月、5月和6月外,其他4個月均為凈減持,近3個月證券公司配債動能不斷減弱,反映出一定的觀望態度。
7月廣義基金債券配債動能繼續上行,成為債券市場增持的絕對主力。7月末廣義基金利率債、主要信用債和同業存單託管量之和較上月末共增加5780億元,環比多增1463億元,為7月配置債券規模環比增加的唯一主體。分券種看,7月末廣義基金利率債託管規模較上月末增加3643億元,環比多增3399億元,其中分別增持國債、地方債和政金債1051億元、252億元和2339億元;7月末廣義基金持有主要信用債規模較6月末增加2186億元,環比多增719億元,主要增持中票(872億元)、私募債(459億元)、(超)短融(453億元)和一般公司債(417億元),小幅減持企業債和定向工具;7月廣義基金小幅減持同業存單50億元。
7月廣義基金繼續大幅增配債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6月理財產品新發數量增加,7月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新增理財資金進入債券市場;另一方面,資金利率持續下行,槓桿策略收益較好,也是助推廣義基金增配債券的重要原因之一。
7月境外機構減持國內債券規模明顯下降,其中國債重回凈增持。7月末境外機構對利率債、同業存單和主要信用債託管規模合計較上月末下降454億元,降幅較6月收窄422億元,為連續第二個月收窄。其中利率債減持規模顯著收窄,信用債減持規模有所擴大,同業存單由6月的凈增持轉為凈減持。利率債中,7月境外機構小幅增持國債(33億元),分別減持地方債、政金債2.3億元和224億元。7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降,中美利差倒掛幅度顯著收窄甚至一度轉正,外資在連續5個月大幅凈減持共計近2000億元國債後小幅增持,同時,7月外資對政金債減持幅度環比也明顯收窄(6月減持355億元)。信用債方面,7月外資共減持主要信用債品種77億元,幅度較6月擴大26億元,其中主要減持的券種為中票(71億元),其他券種亦小幅減持,僅小幅增持短融(2.1億元)。整體上看,外資配置國內債市的力度與中美利差相關性較強,8月國內政策利率下調後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再度擴大,外資配置國內債市動能或再次遭遇擾動。但隨着8月1日新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推動國外央行進一步增持人民幣資產,7月外資小幅凈增持國債或亦為國外央行提前行動。國外央行增配國債將對因中美利差倒掛產生的外資流出形成一定對沖,預計外資流出規模不會重現今年3-5月每月凈流出超千億元的情景。
四、2022年7月質押式回購成交日均值續創歷史新高,機構槓桿率保持上行趨勢
7月資金利率持續低於政策利率且不斷下行,機構繼續加槓桿。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日均值上升至6.26萬億元的歷史新高,較上月繼續增加2825億元,隔夜成交佔比89%,環比上升1.8個百分點。7月機構槓桿率保持上行趨勢,日均槓桿率108.7%,較6月繼續上升0.1%。
展望後市,供給方面,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下半年或增加新的專項債供給,同時准財政發力,政金債凈融資規模也將增加,但利率債供給壓力仍將小於上半年;隨寬信用推進,產業債發行將保持高位,政策支持下地產債券融資也有望繼續轉暖,但仍將主要集中於國有房企及政策支持下的優質民企龍頭;同時,隨着基建穩增長提速,城投債融資環境邊際改善,但嚴禁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背景下融資監管仍嚴,預計下半年城投債凈融資同比將仍處收縮區間;今年前7個月同業存單發行和凈融資規模明顯低於去年同期、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大幅低於政策利率,顯示流動性整體充裕、信貸需求疲弱下銀行負債端壓力較輕。展望後續,在信貸需求未明顯回暖前或難看到同業存單凈供給明顯增加。
需求方面,今年地方債發行前置,商業銀行前七個月增持利率債規模達到4.79萬億元,已佔到2021年和2020年商業銀行全年配置利率債規模的89%和75%,若下半年增加新的地方政府專項債供給,或將擠壓銀行配置其他債券的空間;非標壓降、權益市場持續調整背景下,保險資金債券投資比例上升,債市配置規模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但下半年利率債供給減少或帶來缺資產的壓力;考慮到下半年經濟運行的內外部環境仍面臨一系列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市場風險偏好難以明顯回升,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將保持增長,廣義基金配債規模有望保持高位;8月中美利差倒掛幅度再度走闊,外資凈流出國內債市的趨勢或延續,但8月SDR新權重正式生效將帶來境外央行增配國債,或對外資流出形成一定對沖。
1由於交易所國債、地方政府債、企業債等券種轉託管至中債登,兩部分託管債券有一定比例重合。
權利及免責聲明
本研究報告及相關的信用分析數據、模型、軟件、評級結果等所有內容的著作權和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歸東方金誠所有,東方金誠保留一切與此相關的權利,任何機構及個人未經東方金誠書面授權不得修改、複製、逆向工程、銷售、分發、儲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傳播。
本研究報告中引用的標明出處的公開資料,其合法性、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均由資料提供方/ 發佈方負責,東方金誠對該等資料進行了合理審慎的核查,但不應視為東方金誠對其合法性、真實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證。
由於評級預測具有主觀性和局限性,東方金誠對於評級預測以及基於評級預測的結論並不保證與實際情況一致,並保留隨時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權利。
本研究報告僅用於為投資人、發行人等授權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參考意見,並非是對某種決策的結論或建議;投資者應審慎使用本研究報告,自行對投資行為和投資結果負責,東方金誠不對其承擔任何責任。
本研究報告僅授權東方金誠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該等使用者必須按照授權確定的方式使用,相關引用必須註明來自東方金誠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類似性質的修改行為。
未獲授權的機構及人士不應獲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報告,東方金誠對本研究報告的未授權使用、超授權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當使用行為所造成的一切後果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