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丨華凌電纜:70年!電纜與建築物同壽命

2022年07月01日14:53:09 財經 1652

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今年的冬奧會上,山東生產的雪蠟車出盡了風頭,而車上能在-55℃超低溫環境下耐受衝擊的複合材料,正是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華凌」)合作研發的。在我國眾多線纜企業中,山東華凌的規模和銷量並不居前,然而這家位於濟南聖井高科技園內的企業,卻佔據了電纜行業的技術高端。

  創立之初,山東華凌受限於狹小的廠區,選擇從特種電纜領域實現突破,後來更將特種電纜標準民用化,全國首創70年長壽命建築用電線電纜,「華凌電纜」也位列第一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

  山東華凌總工程師潘茂龍表示,特種電纜的核心就在高分子材料的綜合性能上。目前,山東華凌也正以高分子材料研發應用為支點,解決軌道交通、高鐵等領域的難點、痛點問題,為山東生產出雪蠟車這樣高質量的好品。

好品山東丨華凌電纜:70年!電纜與建築物同壽命 - 天天要聞

  (華凌電纜是中廣核等多家企業的供應商,圖為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1號機組 )

  從特種電纜領域突破

  大約在2005年,隨着機動車保有量大增,濟南開始進行根據交通流量設置信號燈的配製,這就要用到特種信號饋入線。

  這種饋入線看似不起眼,但因為周圍電磁環境複雜,需要特殊設計來避免「集膚效應」;而當時這種技術只有境外企業有,要進口這種饋線不僅價格昂貴,交付時間也不確定,還未必完全適合濟南的交通狀況,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個「卡脖子」技術。

  當時的山東華凌,只不過是一家開在濟南北園大街、廠區佔地僅有幾畝的小廠,但山東華凌愣是拿下了這項「卡脖子」技術,為濟南乃至全國的城市交通建設增添了核心競爭力。

  「特種電纜的利潤要高於普通電纜;而我們通過相關產品的國產化,還為客戶節約了大筆外匯。」潘茂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正是這種「雙贏」,讓山東華凌堅定了走特種電纜的發展路線。

  當時,山東華凌的定位就是大企業不願意做、小企業又做不了,在差異化的企業細分領域做出成績來。但在潘茂龍看來,國內大環境的導向也是企業走特種電纜創新發展之路的另一原因:「也是在那幾年,國家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我們企業也是響應國家政策,進行新能源電線電纜的研發。」

  也正是因為這一決策,奠定了「華凌電纜」的「好品」地位:因為有新能源特種電線電纜的生產研發經驗,2007年開始研發核電站用電纜,到2008年通過省部級鑒定,再到2012年8月獲得國家核安全局特許研製三代核電站用電纜的任務,產品研發成功後,於2016年取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核安全設計與製造許可證。

  「承接了國家任務,我們得到了扶持,所以在研發資金上也是不吝投入。」潘茂龍認為,正是如此,山東華凌才研發生產出國際領先的三代核電電纜。

  把「核電品質」做到民用領域

  據潘茂龍介紹,電線電纜的結構可以粗分為導體、絕緣層和保護層三部分;而特種電線電纜之所以「特」,就體現在保護層上。

  以核電站用電纜為例,線纜不僅需要在高溫、高壓、高輻射的工況下輸送電力,還需要準確傳輸電信號,對抗干擾也有技術指標要求,而這都是特種電纜的保護層在起作用。

  在研發過程中,山東華凌也遇到了一個難點:國內沒有β射線源頭,無法模擬核島內部的工況。「後來在中科院等部門的協助下,通過一種已有射線產生β射線,我們的產品也最終通過了輻射的考驗。」潘茂龍說。

  與中科院的合作不止於此,山東華凌還通過前者的迪納米加速器,實現了保護層高分子材料的輻射交聯、橡膠硫化輻照生產,極大拓展了公司的產品,鞏固了「華凌電纜」在業界的地位。

  儘管在特種電纜領域發展得順風順水,山東華凌也沒忘記發展與轉型,「2011年,福島地震讓全球核電站建設陷入停滯,而這也促使我們思考,我們的科研成果能不能在更廣泛的民用領域實現產業化應用?」潘茂龍表示。

  亟待科研成果應用的民用領域很多,以建築業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興建大量商品房,開始把布線方式從明線改為暗線,然而受限於技術、工藝、材料等諸多原因,國家標準產品使用壽命只有25-30年,遠低於房屋設計壽命。山東華凌採用核電標準,以異質雙層絕緣結構、輻照交聯、特種高分子材料,成功研發出長壽命、綠色、環保的高性能電線電纜,將建築用電線電纜壽命提高到70年,解決了現有電線電纜產品與建築物壽命不匹配的痛點。

  此後,山東華凌還主持起草了高性能電纜兩項行業標準,推動民用電纜標準升級;到了2021年,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佈山東省工程建築標準:《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築設計標準》,長壽命電線電纜被列入綠色建築評價和設計標準。

  潘茂龍表示,秉承這種理念,山東華凌繼續將高精尖領域的特種電線電纜,向民用領域推廣,「我們通過研發耐彎折的材料,研發的機械人線束,彎曲次數超1000萬次,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從高分子材料開始延伸

  如上所述,特種電線電纜的核心是保護層,而保護層主要是具有耐高溫、耐油耐腐、抗干擾等特性的高分子材料。

  不過,高分子材料的應用領域,可不僅僅是電纜保護層,冬奧會用雪蠟車之所以能在-55℃超低溫環境下正常運作,山東華凌專門為此研發的複合材料功不可沒。

  2015年,山東華凌與山東省科學院共同組建了山東科華賽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發輕量化、超低溫、增強、增韌等高性能複合材料及相關產品。不難看出,這些要求與特種電線電纜極為相似。而在主動承接了雪蠟車超低溫保險杠、踏步專項開發的任務前,公司已經研製出超低溫高流動複合材料、軌道交通零下40℃超低溫尼龍材料等12項新材料,解決了軌道交通、高鐵等領域的難點、痛點問題。

  而除了大出風頭的雪蠟車,防控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武器——口罩也凝聚着山東華凌研發人員的心血。2020年上半年,華凌電纜接到了工信部門的通知後,立刻組織骨幹進行技術攻關,僅用一周時間,就繪製好了鼻樑條的模具圖紙;在一個月內就開發出提高口罩熔噴層過濾效率超過95%的專用駐極色母粒。

  現在的山東華凌,已經將業務從電纜研發、生產、銷售、安裝,延伸至各種輕量化、超低溫、增強、增韌等高性能複合材料的研發與銷售。

  潘茂龍希望,未來山東華凌生產的「好品」,不止電纜一種;各種輕、韌、耐低溫等高分子材料的產品,將繼續為「好品山東」增色。

好品山東丨華凌電纜:70年!電纜與建築物同壽命 - 天天要聞

  企業家訪談|梁志銀:撐起特種電纜行業「半邊天」

  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在特種電線電纜領域舉足輕重;而作為一名女企業家,公司董事長梁志銀憑藉女性特有的敏感性以及奉獻精神,帶領企業從一個廠區佔地僅「三畝半」的小廠發展到今天,可謂撐起了特種電纜行業的「半邊天」。

  經濟導報記者:您在創業時,是什麼樣的機緣進入電線電纜行業的?後來又是怎樣「精通」這個行業的?

  梁志銀: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濟南大明湖火車站附近開了一家小旅館。有一天早上我在整理床鋪換床單的時候,無意間聽到一位旅客在閑聊,說濟南市北園路有一家企業給他代理電線電纜,生意做得很不錯。當時我就直接問他:我給你做代理不行嗎?我就在這裡開旅館,你想找我也好找。他說可以啊。就這樣,我進入了電纜行業。

  當時是1992年,北園路已經有了機電一條街,我就經常騎着單車,從東騎到西去了解市場。後來為了了解電纜的製造工藝、定價原理,我又去濟南市泉城路新華書店,成套購買關於機電方面的書籍,邊經營邊學習,就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經濟導報記者:您的企業又是如何從一家電纜代理商,轉換成為生產廠家的?又有哪些經營理念傳承至今?

  梁志銀:創業的艱辛不言而喻,但企業在步入正軌後,一個新的想法又在我的頭腦中形成:什麼時候能擁有自己的品牌?抱着這種想法,我在北園路黃橋工業園租了三畝半地,創立了華凌電纜,開始生產自己的產品。

  公司成立之初,是一家「三無」公司: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當時對公司的定位就是做大企業不願意做的、小企業做不了的,差異化的企業在細分領域容易做出成績。每個經營企業的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既然選擇了這項事業,咬牙堅持也要走下去。要研發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不給客戶添麻煩。

  經濟導報記者:最初華凌是一家生產普通電纜的企業,後來怎麼進入特種電纜行業呢?

  梁志銀:正如剛才說的,我們立志研發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當時有一家來自鋼鐵行業的客戶,由於普通電纜不耐熱,工作人員每個月都要在一兩千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更換三次電纜,不勝其煩。為此,客戶希望山東華凌電纜研發一種新的電纜,能經受住高溫考驗,最好能一個月換一次。針對客戶的痛點,我們馬上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鑽研,最終研發出新的電纜產品,兩個月才需要換一次。用上新產品後,客戶對山東華凌大加讚賞,這也使我們深感光榮,決心一定要把創新之路走下去。

  後來又趕上了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就決定從特種電纜領域調整產品結構。到了2012年,我們承接了第三代核電電纜的研發生產任務,經過我們的技術團隊和外部團隊的共同努力,終於攻克了這項「卡脖子」技術,實現了原材料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經濟導報記者:企業發展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當研發、資金、市場開發等遇上困難時,你是如何跨越過去的?

  梁志銀:我就拿企業研發生產口罩鼻樑條來說吧。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社會帶來了極大衝擊,對企業經營造成很大困難。作為一個企業家,我覺得應該義無反顧地支援「戰疫」。在得知口罩鼻樑條成為約束口罩生產的瓶頸後,我們立即組織召開會議,在確保做好企業防疫工作的同時,不計一切成本,「跨界」研發生產口罩鼻樑條。

  最初認為,鼻樑條這麼一個小東西,憑藉我們團隊研發電纜的能力,還能拿不下來?結果發現真是隔行如隔山!小小鼻樑條的工藝太繁瑣了,一個月牙形的截面,弧度達不到就軟,超了就硬,貼合度不行。但我們憑着一股義無反顧的勁頭,還是將鼻樑條工藝給攻克了。所以說,遇到困難如何跨越?就是要有克服困難的勁頭。

  經濟導報記者:公司是如何吸引人才,並保證有持續的創新成果呢?

  梁志銀: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這早就是業界共識了。於是我們聯合山東省科學院並引進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打造了「中白新材料產業園」。通過產業園區,源源不斷輸出科研成果,助推企業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作為女企業家,既要發展自身事業,又要兼顧家庭責任,女性企業家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裡?

  梁志銀:拿我自己來說,經營企業也曾不受親朋好友的理解,也經歷過同行業的冷嘲熱諷,面臨過經濟危機,但我迎接挑戰,用激情成就夢想,永不服輸堅持至今。所以我覺得女性經營企業,首先是必須自立,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其次,女性一般來說富有奉獻精神,這是經營企業的優勢。除此之外,女性先天對很多事物更敏感,關注細節,對市場有敏銳的直覺,抓住每一個市場機遇,這都是女性的優勢。

好品山東丨華凌電纜:70年!電纜與建築物同壽命 - 天天要聞

  (華凌電纜正在展示高分子材料 )

  企業面孔|三畝半小廠區 走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山東華凌成立於1997年,剛開始在濟南北園路附近一處工業園內,廠區面積僅有「三畝半」,團隊僅十餘人。

  創立初期,因為廠區狹小,難以靠規模取勝,所以山東華凌走上了一條研發生產特種電線電纜,實現市場錯位競爭的發展路線。

  2006年,山東華凌遷入位於濟南市經十東路的聖井高科技園內,開始了快速發展時期,現在已經是集電線電纜的研發、生產、銷售、安裝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現在的山東華凌廠區佔地500餘畝,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米,擁有300多條國際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生產線,擁有百餘台套國際先進的檢測設備。現有員工650人,其中有電線、電纜、核物理、通訊、化工、高分子等不同領域的高級工程師及專業技術人員260餘人。

  公司具有自主研製新型電纜的能力,取得線圈饋入線、數字監控綜合電纜、核電站用電纜等10多項發明專利,先後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3C強制性認證」「ISO10012測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被認定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成為濟南質量協會電纜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電氣工業協會電線電纜分會成員、山東消防協會消防產業委員會會員單位。

  企業積極招才引智。2013年,山東華凌聯合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山東省科學院、濟南軌道交通集團等聯合打造的山東首個M0新型產業示範園區,集電子商務、文化娛樂、現代服務等配套於一體,以科技研發與應用、綠色智能製造、新材料研發、軌道交通、高端裝備、智慧物流等為主導產業,具備產業鏈上下游融合、優質資源集聚和服務生態系統搭建的功能。(導報記者 杜楊)

  記者手記|企業創新要找准關鍵點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助力,這點毋庸置疑。但當企業發展初具規模時,各個崗位都需要人才,理順日常經營流程尚需時日,遑論創新。

  企業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想要創新,就必須找准關鍵點,山東華凌就做得不錯。

  找准創新的關鍵點,首先要立足於企業的現狀,尤其是認清企業的短板。有些企業資金少,有些企業缺人才,都走規模化路線並不符合實際。

  其次,還要對市場脈絡有準確研判。以電纜行業為例,在本世紀初,山東的電纜市場飛速發展,知名品牌層出不窮,但特種電纜市場需求階段性不足,所以企業存在錯位競爭的可能性。正因如此,山東華凌在規模受限的不利情況下,選擇轉產新能源領域所需的特種電纜,後來更是實現了第三代核電站殼內電纜的國產化。事後來看,山東華凌轉產特種電纜的抉擇就是建立在對市場的準確研判之上。

  基於對企業現狀與市場脈絡兩個維度的判斷,不難找出創新的關鍵點。

  而在創新初具成效後,如何將創新常態化,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呢?山東華凌的做法也值得參考:藉助外部團隊,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建設運營產業園,都是很關鍵的選擇。

  總之,企業創新的關鍵,在於找好適合自身與市場規律的那個點;廣泛合作,實現有效的創新。(導報記者 杜楊)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等被出具警示函

5月9日,黑龍江證監局對黑龍江珍寶島葯業及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等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黑龍江證監局提出,2023年1月至9月,珍寶島控股股東黑龍江創達集團有限公司因未按時償還向哈爾濱湖時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雙笙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