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的提問是:這個「符」是幹什麼用的符?奶奶家裡一個房間貼的「符」,房間門口貼了三張,有很多年了;房間最近打算用起來!
簡單的理解和回答是:「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不笑又不叫,黃紙似廣告」!
網友拍圖上顯示的物品,其實就是普通的最低檔的印刷品,這些最劣質最低檔的印刷品,是賣錢混飯吃的混混們臆造出來的糊裡糊塗的古古怪怪的物品而已。是一些社會上的「混混」,沒有其它正當生活來源,為了謀生,出此下策,「餿主意」,翻印的印刷品,而且是近二十年內的低劣質量的印刷物品,社會上到處流傳都有。
不是極為古板、深信不疑、執迷不悟、思想不開化的人,早就將那些無用的物品弄到哪裡去了。
從內容分析上看,那是一些不倫不類的大雜燴式的物品:二十八宿,八卦圖,古門神,假靈符的符號糅搓和綴合之物,與真正的門神或者靈符之類的要領相距十萬八千里。想保留,可以繼續掛在那裡或者收藏起來,不想要可以撕下來當成廢雜紙片將其用火焚化。
為什麼會貼這種不倫不類的物品呢?而且貼的張數不少,只能認為張貼人的心裏有陰暗面,有難言之隱,自信心不足,用這些不倫不類的物品自我慰藉,自我嘲解,自我安慰。
符籙是一種道教文化現象,是道教表達對鬼神和自然事物及神秘力量的敬畏,並試圖達到天人感應效應的一種「文圖」語言。
早在秦漢以前,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許多關於畫符避災和符水治病的故事及傳說。東漢末年張角用符水治病傳太平道:「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
除此之外,天師後裔還用所謂「木葉」「鐵券」來治病防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用一種木質「符籙」給人治病並治癒。書符作籙雖然主要是道教法式和齋醮科儀的內容,但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崇拜性,其起源、功能、方法和過程都蘊含著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教符籙文化,起源於人類早期對自然神力的崇拜,並在古代蟲書和篆書的啟發下,摹寫雲氣鳥獸等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號和圖文方式記載在某種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逐漸形成了符籙系統龐大而複雜的符圖和文字。
其內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和旨令,而且賦予了人們眾多的希望、祈禱和崇拜。
傳說,古代度朔山的桃樹能驅鬼避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和鬱壘二神,能祛病辟百鬼。所以,古人以桃木製成兩塊木板,左右各繪上「神荼」和「鬱壘」的圖像,稱為「桃符」,這是最早的書符作籙。
符籙還與兩漢時期的讖緯及星辰崇拜和天道自然有關,方術士們根據「天道自然」「天神有符」的信仰而書作「符籙」,其內容為圖和篆文或者圖文結合,並被賦予神聖力量。
符籙被認為是能代表玉帝和神仙權力及神通的信物,具有大道無為而無不為的力量。《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認為:「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隨符攝召下降。」同時,符籙的形成過程,還將符籙與精氣學說結合起來,認為符籙原本為天上雲氣自然結成,由天真神明摹寫,始傳於世,故有召劾鬼神和安鎮五方等等的多重功效。
在道教中,賦予了符籙具有超出人力的自然神力,書符作籙成為道教徒的一項法術。據《三國志·張魯傳》記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太上老君傳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等的符籙。
道教信徒們認為,符籙具有無為的功效,既能抵禦自然災害和呼風喚雨,又能驅鬼避害;既能保佑人們的安全健康,又能成為聯繫神仙與凡人的媒介,因此,而普遍被人們信奉。
道教中有服符的說法,即以符水治病和服食道符的方法。道符中有許多供人們服食以延生治病,其法大致有兩種:
一、吞服。《世說新語·術解》記載:「郗情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於法開為合一劑湯,與之一服。」這是將服符作為道教修鍊的一種方式。
二、以水沖服,即飲符水。北宋徽宗的時期,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書符投大瓮貯水以飲疫者,皆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京師,「求符者日以千百計,待吏不暇應接,閉關拒之不能止,乃錄巨符,投朝天宮井中,人爭汲之,須臾水竭土見,猶弗已」。
道教認為,書符作籙必須「中有神炁穴,內有坎離精」,主張「收為胎息用為竅」,要掌握內在的技巧,運用人體內的神秘能量——炁,須閉炁書作,或者向相應的方位吸炁吹於筆上書寫。
道教符籙本質上為「精氣」,如道教符籙道法彙編《道法會元》卷四《書符筆法》記載:「師曰: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炁合彼之炁。神炁無形而形於符……書符之法,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一氣以成符。」
炁,是一個後來起用的漢字,《說文解字》裏面收錄了「氣」和「氣」,但是沒有「炁」。炁字的出現與金丹法的興起過程是基本同步的一個字,當代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了這一規律。炁字應當就是金丹法興起後,修真界專門創造的一個漢字,用以表述「先天炁」,因此,炁字主要是出現於道家典籍特別是丹經之中的文字。
符籙中的符與圖,都是「空玄之炁」結成,是道法自然在符籙文化中的體現。在書符作籙的執筆上妙用神氣,體現了道教符籙以內炁為本,遵循道的規律,「精氣為用」的特點。
在書符作籙時,需要掌握具體的用符的方法,即要「明道法」,包括準備、識符、畫符、運筆、用符等等環節。道符種類繁多,必須知其名稱筆意、筆法、用途而正確使用,這是書符作籙的關鍵。只有遵循「道法」,不妄想亂寫於紙上,才被認為是靈驗的符籙。
道教符籙的種類繁多,有老君符、壺公符、天師符……有治病符、鎮妖符、護身符、招風符、致雨符……道教將在鍊度和九幽等等超度亡靈的法事中使用的符籙,稱為陰符。在延壽和祈嗣一類法事中使用的符籙,稱為陽符。
構成符籙的主要是符體字,有多種字體,不少符籙中還嵌有星圖和神像……符籙的常用書寫材料有紙、木簡、桃板、鐵札……少量符籙被鐫刻於玉石、古錢、古鏡及某些裝飾物件上,以作為有「厭勝」功用的物品。
書符作籙有時間禁忌,如端午節是畫符和造符水的吉日,而農曆三月初九日和六月初二日等等的日子則不可亂作符籙。書符作籙還必須明確所畫符形和文字的要求及下筆起落步驟,而且,還應掌握相應的「咒」「訣」「步」以及存想意念,並嚴格遵守各種相應的程序。
在書符作籙的過程中還包含有各種要求和戒忌。《道法會元》認為:「凡書符籙,先疑神定慮,物我兩忘。」書符作籙前要凈心,須齋戒浴身和凈口虔誠,焚香禱告,三拜九叩。在思想上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在態度上認真嚴肅,凈身凈面,凈手漱口。在物質上準備充分,備好祭物,備辦「果」「酒」「香」「文具」用品,放置畫符用具;在心理上念咒存想,虔誠威嚴。
不管何種符籙都要求做到各種戒避,主要包括戒貪財無厭、魯莽從事、假公濟私、褻瀆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