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
核心提示:
1.儘管52toys市場被市場拿來與泡泡瑪特對比,但實際盈利能力上差距顯著。2022年到2024年,52toys的三年營收從4.63億元攀升至6.30億元,實際上總營收不及泡泡瑪特130億元的5%。
2.52toys在2024年的毛利率不足40%,遠低於泡泡瑪特66.8%的水平。52toys高度依賴授權ip,自有ip開發乏力導致毛利率低下。爆款缺失也是一大難題,其核心產品」猛獸匣」三年gmv僅1.9億元,與泡泡瑪特labubu單年30億銷售額形成斷層差距。
其財務結構埋藏隱患,三年凈虧損累計為2億元。這是受優先股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拖累,疊加存貨同比激增83%至1.54億元、應收款增34%至5170萬,經營性現金流由正轉負,流動負債凈額擴大至5.42億元,暴露出運營效率面臨的挑戰。
————————————————
今年「穀子經濟」熱浪席捲z世代,從動漫周邊到潮玩手辦,年輕人正把興趣消費推成新風口。
當泡泡瑪特憑藉labubu橫掃海外市場,市值逼近3000億港元時,越來越多潮玩公司乘着東風,殺入港股戰場。
52toys就是其中一個。
近日,52toys母公司「樂自天成」提交招股書,披露最新業績。相比於泡泡瑪特一年凈利潤就有31億,同比增長18 9%,這家行業老三的成績則要遜色不少。
儘管手握蠟筆小新、貓和老鼠等經典ip合作版權,2022年到2024年,52toys的三年營收從4.63億元攀升至6.30億元,實際上總營收不及泡泡瑪特130億元的5%,甚至只有泡泡瑪特凈利潤的兩成。52toys凈利潤就更不樂觀,2022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約2億元。
在泡泡瑪特證明ip的印鈔機威力後,這家「潮玩老三」的上市故事,正在被多個問題困擾。
01 暴利的潮玩生意,怎麼三年虧兩億?
52toys的潮玩業務模式,主要圍繞ip授權展開,一部分ip從版權方處獲取,生產製造由第三方工廠代工,銷售渠道主要依靠經銷商,構建的是輕資產運營的體系。
根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2023年、2024年,52toys的收入分別為4.63億元、4.82億元、6.30億元,乘着潮玩熱的東風,複合年增長率達16.7%。
52toys的業務按ip類型劃分為「自有ip」、「授權ip」兩種。在這些收入中,「授權ip」業務貢獻最大,2024年這一板塊收入為4.07億元,佔總收入的6 4.5%,來自蠟筆小新、貓和老鼠、迪士尼旗下ip等80個非獨家ip,以及1個獨家ip。
其中,最受歡迎的為「蠟筆小新」系列在過去三年創造了超6億元的gmv。
相比之下「自有ip」貢獻的收入遜色不少,貢獻佔比還在持續縮小。根據招股書,2022年、2023年、2024年自有ip貢獻收入1.3億、1.29億、1.54億,佔總營收的28.5%、27%、24.5%。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自有ip」板塊,則包含35個原創形象,其中僅變形機甲系列「猛獸匣」和panda roll、sleep表現相對突出,「猛獸匣」三年的gmv為1.9億元。
泡泡瑪特的高利潤讓資本市場對52toys也充滿期待,但兩者的差距不容忽視。
根據招股書中援引的灼識諮詢報告,按照gmv計算,在中國ip玩具公司里,52toys排名第三,位於泡泡瑪特、布魯可之後。泡泡瑪特、布魯可、52toys的市場佔比分別為11.5%、5.7%、1.2%,在2024年它們的gmv分別為87.2億元、43.0億元、9.30億元,52toys與前兩名有着斷層的差距。
在賺錢能力上,差距就更大了。根據招股書,52toys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凈利潤分別為-170.4萬元、-7193.4萬元、-1.22億元。不過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其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5675.4萬元、1910.3萬元、3201.3萬元,經調整凈利率為-12.3%、4%、5.1%。
而與之相對的,泡泡瑪特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4.76億元、10.82億元、31.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52toys之所以凈利潤為負數,是由於公司「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在持續影響利潤。
招股書中提到,公司與若干投資者在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簽訂的融資協議,發行了附帶優先權的股份。
優先股是一種「半股半債」的混合型證券,被歸類為金融負債,會受市場利率等原因數值出現波動。這類損益屬於賬面上的波動,不代表實際現金流變化,同時,上市後「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也將消除後續公允價值波動的影響,但如果公司上市後股價不佳,優先股也可能觸發贖回條款,導致公司的現金流壓力。
根據招股書,2022年、2023年、2024年,「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公平值變動」分別為6 426萬、-9104萬、-1.52億元。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2023年、2024年分別為7.07億元、8.59億元。與此同時,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從170.4萬元擴大到7193萬元,再擴大到1.22億元。
此外,52toys的流動負債凈額也在擴大。從2023年的4.03億元擴大至2024年的5.42億元。這首先就受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公平值增加所影響,也與授權費增加3090萬、存貨增加7960萬等有關。
02 比泡泡瑪特差哪兒了?
雖然52toys創始人陳威多次強調與泡泡瑪特發展路徑不同,但市場對兩者的比較從未停止。作為「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瑪特以盲盒為核心,通過強營銷驅動、高頻上新和限量搶購模式迅速佔領市場,而陳威為52toys選擇的路線則是收藏玩具賽道,更想做的是中國的「萬代」。
但不論什麼路線,同在一個賽道,資本市場關注的還是賺錢能力。外界好奇的是,52toys與泡泡瑪特盈利能力懸殊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根據財報,2024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30.38億元,凈利潤31.25億元;行業老二布魯可的收入為22.41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5.84億元;而52toys在2024年的收入,僅為泡泡瑪特的4.83%。
兩者的差距首先體現在毛利率上。52toys的毛利率,始終卡在40%以下,遠低於泡泡瑪特66.8%的水平。
這首先受52toys做「授權ip」模式影響。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其授權ip收入的佔比依次為50.2%、59.3%、6 4.5%,對授權ip的依賴在加大。與此同時,ip授權成本從2022年的3378萬增長到2024年的4576萬,此外,還有產品是直接從外部採購。不論如何,這類模式里版權費是一筆避免不了的支出,由於授權ip到期還會有不續約的風險,也為營收帶來不穩定性。
但泡泡瑪特與藝術家綁定的ip,打造出超級爆款,錢賺得就更容易。泡泡瑪特 2024 年財報顯示,molly、skullpanda等「自主產品」收入佔比達97%。
這也是52toys的致命弱點,缺乏核心爆款產品。
它最代表性的產品「猛獸匣」有超160款sku,在2022年到2024年三年累計gmv1.9億元。相比之下,泡泡瑪特的ip爆款the monsters系列(包含labubu)一年就賣出了30億,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23.3%。
根據招股書,52toys擁有近 2800個sku可供銷售,包括靜態玩偶、可動玩偶、變形機甲及拼裝玩具、發條玩具、毛絨玩具及衍生周邊,年均上新500款sku,都沒能出來一個爆款標誌性產品。分散的產品線,導致設計、生產成本居高不下,52toys合作60餘家代工廠,單個sku平均訂單量不足夠高時,也難形成規模效應。
在渠道模式上,兩家也有較大差距。2022年年底,52toys擁有19家品牌店,而截至2025年5月19日,其在內地市場僅剩5家品牌店。
直營店不是52toys模式的重點,在2024年,其有近7成的收入來自400多家經銷商,而泡泡瑪特則是由401家直營店貢獻了5成以上營收。
根據52toys招股書,經銷商銷售模式的毛利率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為24.1%、35%、36.9%,而直營(線上+線下)模式的這三年毛利率分別為35.8%、48.8%、46.1%。泡泡瑪特在中國內地不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毛利率都超60%。一定程度上,經銷商模式拉低了52toys的毛利率。
52toys經銷商合作模式,要讓利給中間商,也讓價格不易控制,不排除經銷商為了清庫存打折促銷的情況,同時在用戶維護和復購上,也帶來差距。
泡泡瑪特的直營店不僅是賣貨場,也是年輕人打卡、抽盲盒的社交據點,泡泡瑪特財報顯示,會員復購率較高,中國內地註冊會員總數從2023年的3435萬增長至4608萬,會員復購率為49.4%;而52toys的玩具進駐第三方店鋪的貨架上,消費者買完就走,不利於用戶消費頻率的運營。根據招股書,目前52toys的會員有470萬,但未透露復購情況。
52toys也清楚這一薄弱點,招股書中提到,根據市況,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於中國選定城市開設超100間自營品牌店。如此高頻的門店擴張,則對公司的線下運營能力提出挑戰。
多重因素疊加下,52toys的利潤被層層分解:支付給ip版權方的分成、讓渡給經銷商的差價、分散生產帶來的成本損耗......最終反映在財報上的,是比行業龍頭單薄不少的利潤空間。
03 52toys到底行不行?
泡泡瑪特畢竟只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將52toys與行業優等生對比,也有些殘忍。就單從一家公司的成長性而言,52toys表現到底如何?
52toys創始人陳威的創業經歷與中國玩具業的發展高度結合,他是最早一批將海外衍生品引入中國市場的從業者,也曾是日本萬代在中國地區的代理商,這段經歷為其ip衍生品生意埋下伏筆。
52toys自2012年成立後經歷了多個關鍵階段,2015年推出核心品牌「52toys」,2016年發佈首款自主變形機甲玩具「猛獸匣」系列,2017年反向進入日本市場,2018年開啟與迪士尼等國際ip的授權合作,2020年開設首家品牌店並逐步擴展至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總的來說,早期押注原創ip、中期借授權ip擴圈、後期發力出海,與市場從「小眾潮玩」到「大眾消費」的演變節奏一致。
根據灼識諮詢,中國的ip衍生品市場於2024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1742億 元,並預計於2029年達到人民幣335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0%。相較於其他品類,ip玩具市場規模最大,2024年gmv市場規模為人民幣756億元,佔比為43.4%,按17.2%的複合年增長率於2029年將增長至人民幣1675億元。
踩上潮玩熱浪,從2018年至今,52toys累計融資5輪,機構股東呈現「財務投資+產業資本」組合特徵,包含啟明創投、中金資本、前海投資等財務投資者,以及2025年新增的影視產業戰略投資者——遞交招股書之前的一周,萬達電影和儒意星辰共同投資了52toys。
只是,在藉助資本擴張的過程里,不想錯過風口的52toys似乎有些着急,這也為其經營埋下暗礁。
2024年,52toys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825萬元,而前兩年為凈流入,反映出主營業務的造血能力下滑。在2024年,存貨從8440萬增長到1.54億,同比增長了近83%,同年的應收款項也在增加,貿易應收款從2023年的3860萬擴大到5170萬,同比增長了34%,暴露出運營效率面臨的挑戰。
目前,52toys的增長希望被寄托在出海業務上。
2022年、2023年、2024年,其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3536.9萬元、5856.5萬元、1.47億元,佔整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6%、12.1%、23.4%。2023年及2024年的同比增速分別為65.58%、151.66%。此外,其海外經銷商增至92家,品牌門店拓至16家。
儘管相比泡泡瑪特海外市場的收入增速依舊有一定差距——2024年,其來自中國港澳台以及海外業務的收入達50.6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375.23%,佔整體收入的比例為38.9%,但52toys海外收入23.4%佔比,顯示出其全球化布局,也有了初步成效。
當然,其出海依舊要面臨的挑戰不小,比如ip授權的地域限制、本地化運營的挑戰、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壓力、文化差異與產品接受度的問題都有待解決。
當我們將目光從對比的坐標系中抽離,或許更能看清52toys的真實輪廓,它不是另一個泡泡瑪特,但確實抓住了中國ip衍生品市場擴容機遇的一家潮玩公司。
只是其未來能否真正跨越周期,既要看其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運營效率,也要觀察其能否在潮玩市場中持續走出差異化生存路徑,擁有屬於自己的「labubu」。泡泡瑪特不是一朝就成為如今的泡泡瑪特,而中國玩具品牌要在世界中佔據一席之地,註定是場馬拉松而非衝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