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一場以音樂探索「不可言說之境」的音樂會——「語言的邊界——無言之境」在積架·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演。音樂會由以「尋味」「雲章」「土風」「神曲」為脈絡,將作品主題化重組層層遞進,既有雅緻的藝術表達,也有質樸的民間元素等,呈現中國傳統文化「文人—民間—神靈」的多重載體。
作曲家瞿小松的作品《神曲》展現神話圖騰中的精神涅槃,樂曲以屈原《九歌》為藍本創作而成,樂團演奏家金鍇、趙韻夢、王澤將通過笛、簫、排簫、塤、吐良、篪、塤等多種吹管樂器等多種吹管樂器的音色疊變,構建出天帝、河神、山鬼交織的奇幻世界。作曲家以現代技法解構祭神樂歌,讓樂器成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從第一樂章的「莊嚴」到第三樂章「禮魂」的升華,音樂最終超越具體意象,指向精神的永恆回歸。尾聲,所有聲響漸隱於空氣,唯余寂靜——這一刻,音樂與沉默達成和解,語言的盡頭,正是一場新生的開始。作曲家郭文景的《祭祀·火把·烈酒》(《滇西土風》第三樂章)則將聽眾帶入滇西秘境,感受原始生命力的狂野覺醒。嗩吶的嘶鳴、打擊樂的躁動與笛簫的滑音交織,模擬出火把節的狂歡與祭祀儀式的神秘。音樂以原始的節奏與反覆的民歌主題,展現人與自然共生的豪放。這一章不僅是聽覺的衝擊,更讓我們思考遠古先民如何用呼喊、節奏與自然對話,在那些最原始的聲音里,藏着跨越時空的情感密碼。
作曲家何占豪的阮協奏組曲《吟詩感懷》則以王維《山居秋暝》、杜牧《秋夕》、柳宗元《江雪》為靈感,阮演奏家李霖攜手上海市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團、少兒中樂團的孩子們與樂團演奏家們共同構築出古代文人的精神桃源。 「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浪漫氣質在作曲家王丹紅的琵琶協奏曲《雲想花想》中化作婉轉音色,琵琶演奏家李勝男用琴聲與管弦樂的對話如雲卷花舒,詩樂共鳴,展開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作曲家李博禪《青青思念》以清麗旋律勾勒出對時光與愛人的眷戀,流淌着雋永的美感。作曲家李淵清的笙協奏曲《尋隱》,化用唐代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的意境,通過笙演奏家趙臻與鋼琴的音樂碰撞,詮釋「尋」的五重精神圖景——從神往、雲遊到沉思,音樂在尋覓中不斷追問:隱者究竟是具體之人,還是答案本身?兩曲以「尋」為基點,聚焦個人對記憶、隱逸的追尋,將聽眾引入語言難以言說的渴望之中。
音樂會創新融合多元藝術形式,藝術家陳巧巧、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胡建君的繪畫及書法作品,在部分多媒體視覺中呈現,為音樂增添可感知的視覺韻律。
彭菲作為本場音樂會的指揮與策劃,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張力,通過流動的情感串聯起整場音樂會,賦予這場「無言之境」以鮮活的生命力。正如彭菲所言:「真正的無言,是語言在音樂中重獲新生。」而真正的「無言之境」,並非沉默,而是萬物在音樂中找到了共生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