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法國記者羅伯特·吉蘭在書中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中國:
「不管走到哪裡,人們都穿着藍布衣服。」
「一群群人,一個個都像是剛從藍墨水中洗澡出來,一身去不掉的藍色。」
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羅伯特·吉蘭筆下的「藍螞蟻」便成為了西方人對中國服裝審美的刻板印象。
拋開惡意和偏見,不得不承認,中國服裝主色調一度被「灰、藍、綠」所佔據,衣服與個性無關,只是作為「剛需品」而存在。
攝影師Bruno Barbey拍攝的70年代的中國
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誕生了第一支時裝模特隊。
在那個大眾審美還沒完全覺醒,也沒有被「濾鏡美顏」綁架的年代,她們踏着流言與非議,帶着時代的必然,走上歷史舞台,引領人們進入一個絢爛的時尚世界。
/01/
從紡織工人到時裝模特
時間回到1979年。
著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來到中國,並在中國舉辦了內地第一個時裝秀。
皮爾·卡丹在中國舉辦時裝秀
T台上,12個外國模特穿着五彩的衣服,輪番登場。
無論是形式,還是服飾,都給現場的人帶去了極大震動。
「原來衣服還可以穿在人身上這樣展示。」
時任上海服裝公司經理的張成林同樣被這場表演所震撼,那時改革開放已經邁出了步伐,固封的思想被逐步打破,建立中國的時裝模特隊,這樣的念頭在張成林腦海里愈演愈烈。
一年後。
1980年,中國大陸第一支模特隊在上海誕生了。
因為模特在當時並不被廣泛接受,這支模特隊被定義為時裝表演隊。
而隊里的模特全都是來自工廠的紡織工人。
白天在廠里上班,下午則聚在一起進行培訓。
1980年,上海市服裝公司時裝表演隊誕生
在創建之初,表演隊不可避免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流言和非議。
「當時如果穿得太出挑,出去就會被人指指點點」
「回去也不敢跟媽媽說」
「別人就認為這是不正經的工作」
......
除了外界的壓力,還有內部的困境,國內沒有先例,表演隊的組建發展完全是摸着石頭過河。
形體訓練課上,不少隊員放不開,連外套都不好意思脫,踩着高跟鞋更是搖搖晃晃。就連排練的場地,也換了好幾次,教室,飯店樓上,甚至倉庫都曾經是她們排練的地方。
「那個倉庫很小,我們去的時候,正好是上海的梅雨季節,裏面又濕又熱又悶,半天下來,身上咬得全是包......」
而就是在那樣一個逼仄悶熱的倉庫,在兩度面臨解散的危機下,在種種非議和異樣的目光中,這群年輕的少年少女,選擇迎難而上,從夏天走到冬天,漸漸有了模特的樣子。
時裝表演隊成員穿着高跟鞋訓練
/02/
從內部演出到走出國門
1981年,幾經周折,表演隊的第一次演出在上海友誼會堂拉開了序幕。
當她們走上T台,展現出的不僅是美麗,更是壓力下的優雅,是海明威口中,世界上諾大的勇氣。
1981年的演出依然是「內部演出」,觀眾都是服裝從業人員,不報道不錄像,當時的輿論也難以入耳,認為不過是「美女加奇裝異服」,「有失體統、有傷風化」......
但美的大門一旦打開,便再難關上。
等到了1983年,時裝表演隊在北京走秀,台下已多是驚艷和欣賞。
那時的模特們接觸不到什麼國際大牌,也無法得知潮流時尚訊息,無從遵奉與模仿,更沒有美顏濾鏡為她們加成,然而她們在舞台上落落大方,卻用自信和勇氣展現出了無可複製的風采。
時裝表演隊在北京表演
表演隊成員徐萍在走秀
1983年,時裝表演隊甚至被邀請到中南海小禮堂進行了兩次表演。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時裝演出走進了中南海。
《人民日報》還專門刊文對這次演出進行了報道,稱其:「表演華而不艷,美而不俗,恰到好處。」
此後,時裝表演隊又前往香港,更走出國門,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着中國服飾的多樣化,也展現着來自東方獨特而豐富的美麗。
那時熱播的電影《黑蜻蜓》,便是以上海服裝表演隊的故事為原型。
/03/
蓬勃發展的模特行業
消失的新中國第一代模特
伴隨着第一支時裝表演隊的誕生。
中國模特行業以飛快地速度從萌芽進入到蓬勃發展的階段,從羞於啟齒到職業化、多元化乃至國際化。
1985年,中國模特們前往巴黎進行演出。
1988年,中國彭莉在世界新模特大賽獲獎,成為中國首位在國際大賽獲獎的超模;
1989年,第一屆國模大賽在廣州舉辦,受到廣泛關注,葉繼紅、柏青、姚佩芳等一眾模特,無一不極具個性和辨識度;
1992年,陳娟紅獲得「世界超級模特」稱號,也成為第一個接到國際品牌走秀的中國模特
......
新人如雨後春筍般湧進圈子裡。
而一度風靡中國的時裝表演隊的模特,在成名之後,卻大多消失在了這個行業中。
她們中間有人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崗位上,遠離了掌聲和聚光燈,但平淡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有人選擇了經商,將中國豐富深遠的服飾文化帶出國門;有人歸於家庭,選擇另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則抓住機會去進修和讀書,進一步提升自己......
和現在頗有點遙不可及的時尚圈不同,那時的模特們和八卦豪門毫無關聯,待遇也和普通工人差不了多少。
她們在T台上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卻在無數人的心裏埋下了關於「美」的種子,也為無數人打開了那扇叫時尚的大門。
/04/
漂亮只是一瞬間
美則百看不厭
2020年,距離時裝表演隊成立過去了40年後。
時裝表演隊的成員曾在上海紡織博物館重聚,年輕不再,優雅依然。
她們從T台上消失了,但關於美的東西,卻一直浸染在骨子裡。
當年的時裝表演隊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重聚,依然風姿綽約,舉止優雅
「漂亮和美是不一樣的,漂亮只是一瞬間的東西,美則是沉澱後的百看不厭。」
表演隊成員徐萍這樣說道,她曾經拍了一張排球照片,直到今天看來依然驚艷。
和如今「白幼瘦」的普遍化審美不同,在她身上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成熟的、自信的、勇敢的、健康的美,由內而外散發著魅力。
不止是徐萍,那個時代的模特都在向我們展示美的更多可能。
或冷艷,或嫵媚,或嬌俏,或溫婉,或張揚,或幹練......
各種風格,百般風情,美得各有特色。
然而現在,對於美的認知,似乎卻越來越狹隘了。
美不受風格所限,亦不受年齡所限。
30多年後,部分時裝表演隊成員被邀請參加一檔節目,即使年華老去,身上的氣質依舊動人;即使青春不再,依然可以擁抱時尚優雅。
雖白髮,卻不染。
猶記得鞏俐在一檔節目中闡述對「美」的理解:
每個女人其實都有她性感美麗的一面,只是有時候可能她自己不知道而已,可能有的女人覺得自己有點胖,就要減肥,要減成樹枝那麼乾癟,我覺得那是不對的。我覺得自信很重要。
而今天當我們回頭再看這支時裝表演隊發展始末,對這句話或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群從工廠走出來的年輕人,打破世俗目光的桎梏,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時裝的表演,更是一場「美」的啟蒙和深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