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辜負」了2024年這輪大漲?

2024年,a股市場迎來暌違多年的系統性築底上漲表現,由此帶動主動權益類金融產品整體有較強表現。

初步統計有85%左右的新基金(權益為主方向)實現了凈收益。

而就在偏股混合基金年內「走出來」之時,年內依然有幾隻新發的偏股基金出現了明顯的回撤。

初始倉位很輕,偏股指數又系統性上漲,這些基金是如何在這樣的有利環境下虧錢的?

實在讓人很費思量。

逆勢回撤

2024年的市場行情整體相當友好。

wind統計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進入5月後,處於翻紅狀態。

但還是有些新基金的回撤幅度比較驚人。

截至5月15日的凈值,李寧寧管理的中加科技創新成立以來跌幅已經超過了11%。方一航管理的東財景氣驅動,成立以來跌幅超過了8%。

楊維維管理的長城半導體產業、晏磊管理的招商回報優選、范庭芳的海富通優勢驅動、中歐科技成長、萬家醫藥量化選股、太平先進制造基金、紅塔紅土醫藥精選成立以也有一定回撤。

「天時」幾無影響

從凈值看,2024年1月份成立的基金有更大的壓力,在市場持續調整中,如果建倉節奏判斷和行情不匹配,確實比較容易「失誤」。

但其實並非如此。絕大部分「虧損」的新基金均是市場企穩上漲後中成立的。比如回撤幅度較大的中加科技創新基金,成立3月中旬。

回撤第二名東財景氣驅動基金,雖然成立在1月下旬,但恰恰在市場集中調整時凈值平穩(大概率其時倉位很低),主要的下跌發生在3月份以後(見下圖)。

「賽道」影響巨大

但如果考慮相關基金的投資方向和配置行業(賽道),就可以發現部分產品的業績深受其投資行業表現的影響。

從產品看,本輪下跌的不少產品的名字里都帶科技和創新字眼。

其配置的個股也偏向於小盤和某個行業。

以長城半導體產業為例,該產品基本沒有脫離基準指數的表現範圍,但和滬深300指數這樣的主流寬基指數相比就大大落後了。

從這亦可看出,科技行業賽道型基金在2024年初的指數行情中,承擔的壓力。

個股選擇也是「勝負手」

除了大勢、行業以外,個股選擇對基金凈值的影響也很充分。

比如,東財景氣驅動,該基金1月下旬成立。從凈值表現看,最初的判斷比較準確,相當長有一段時間沒有大幅建倉。這一定程度上幫它躲過了下跌。

問題產生在3月份以後。

數據顯示,其實東財景氣驅動在3月份以後,業績開始落後比較基準。

甚至出現比較基準是上漲的。但是該基金卻出現了下跌的情況,尤其是5月以來,兩者的表現明顯「背離」的,足以體現其基金重倉股配置不給力的結果。

具體來說,東財景氣驅動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中證800指數收益率×70%+中證港股通綜合指數收益率×10%+中證綜合債指數收益率×20%。

該指數的主要重倉股茅台、寧德、平安等。

但從該基金的1季報重倉股,該基金非常創意的主要投向鳴志電器、五洲新春、奧比中光等。

另外可以類比的還有中加科技創新,後者的凈值表現明顯低於基金基準,這亦顯示了和東財雷同的情況。

「允許嘗試」

不知道是否應該說「幸運的是」,跌幅靠前的主動偏股基金,幾乎都是發起式基金。

以中加科技創新基金為例,成立規模合計接近1057萬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37戶。

其中,管理人運用固有資金認購1000萬元,管理人從業人員認購差不多20萬元。

算下來,外部投資者投資的可能不到37萬元。

幾乎是內部人認購,確實可以更極致的執行「投資風格」。從這個角度上說,外界對於這類基金的凈值波動,可以抱更從容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