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5日,東京的街頭和平常沒兩樣。但如果你刷過日本的社交媒體,會發現另一番景象。7月5日災難的標籤還在熱搜上掛着,只是熱度比昨天降了不少。畢竟,那個傳得沸沸揚揚的「末日預言」,說的就是今天。這事得從一本三十多年前的漫畫說起,它差點讓整個日本陷入恐慌,連政府都不得不出面回應。
凌晨4點18分,東京澀谷的十字路口空蕩蕩的,只有幾個舉着手機直播的年輕人。按照那本《我看見的未來》漫畫里的說法,這一刻日本該天崩地裂了。可等了半小時,別說大地震,連個輕微晃動都沒有。直播彈幕里開始刷屏:「白等了」「原來漫畫真的是漫畫」。
這漫畫的作者叫田木涼,1991年出書的時候壓根沒人搭理。直到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奪走兩萬人性命,福島核電站炸了,大家才發現她書的封面上赫然寫着「2011年3月大災難」。這下可炸了鍋。2021年修訂版一出來就賣瘋了,裏面說2025年7月日本有「真災難」,後來乾脆把日子定在了7月5日。這陣子日本可沒少為這事折騰。
香港和泰國的航班大部分被取消了,旅行社的員工急得團團轉。地方知事們更頭疼,德島縣的後藤田正純天天在電視上勸大家:「別信謠言,該幹啥幹啥。」可架不住有人慌啊,超市裡的礦泉水和壓縮餅乾又被搶空了,跟2011年地震前一個樣。
有意思的是,田木涼自己後來也鬆口了,說7月5日「不一定會發生」。可恐慌這東西,一旦傳開就收不住。結果呢?7月5日就這麼平平靜靜過去了。鹿兒島那邊倒是有個3.2級的小震動,連杯子里的水都沒晃出波紋。那些守着直播等「末日」的人,罵罵咧咧關了手機上班去了。
說到底,這事最該琢磨的不是預言準不準,而是日本人心裏的那根弦。住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誰不是每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1946年南海海槽地震的慘狀還在教科書里躺着,2011年的廢墟剛清理乾淨沒多久。政府把防災手冊發到每家每戶,地鐵里每月都播疏散指南,可真到了節骨眼上,還是有人寧願信漫畫,不信地震局。
其實啊,田木涼的漫畫就算蒙對一次,也成不了科學。但它提醒了我們,在災難面前,恐慌情緒的擴散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