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早就告別了迪士尼的公主夢
從1937年開始,迪士尼公司在85年間共塑造了14位性格各異的公主形象。如果說一開始那些身着泡泡袖、克利諾林大裙擺的公主,塑造了當時年輕女孩明亮的理想主義,那麼走到2021年,《海洋奇緣》中的莫阿娜公主,就用微胖身材,塌鼻闊嘴以及勇敢堅毅的形象,打破了主流審美中「公主」形象的枷鎖。
從賢妻良母到女性英雄主義,這些變化總是跟社會文化語境與意識形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迪士尼公主形象變遷史,也是女孩成長史。從敘事策略到傳播語言,迪士尼到底是如何呈現每一個公主的時代特徵的?
《無敵破壞王2》:迪士尼公主集合
公主都是「美弱慘」
我想時至今日,大家都不會忘記對白雪公主「膚白如雪,發似烏木,唇色如雪」的形容。於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是迪士尼公主線索的開端,也奠定了大眾對於公主形象的認知——撇開高貴的出身與優良的血統外,美貌是女性的必需品。
因此,你大可以見到在1950年上映的《仙履奇緣》以及1989年上映的《睡美人》中,均有類似對公主的設定,例如灰姑娘「雖然穿這破爛,但是難掩高貴氣質」,而睡美人則是「金黃色的長髮,如陽光灑在上面,一張紅如玫瑰般嬌羞的唇」。
《白雪公主》
《睡美人》:以前只有王子才能吻醒公主,現在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就罰你和東八區的先生接吻
而父權文化下的公主性格,也逃不過「賢內助」的角色設定,比起自主思考,她們更容易服從,比起自主創造,她們更顯得附庸。例如白雪公主為七個小矮人將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而灰姑娘更是一個人做完所有家務活。當然,勤勞這樣的品質,從來並沒有性別之分,只是對於迪士尼公主來說,不能被經濟價值所量化的家務活仍然是生活的全部。
此外,所有公主的宿命,都逃不開「拯救」這個命題。她們在面對困難與迫害時,傾向於逆來順受與逃避。例如想參加王子舞會的灰姑娘在受到繼母的百般刁難後,只會躲起來偷偷哭泣。但是對於王子這樣的邊緣性人物來說,哪怕出場短如一首歌的時間,也足以成為為公主們逆天改命的關鍵角色,女性對幸福二字的定義,全依賴於是否有美滿的愛情。此時可以套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那句名言,「女人不是生來就是公主,而是男人與社會使她成為『公主』。」
《灰姑娘》真人版:只有在王子的注視下,才得以成為公主,否則只是灰姑娘
當然,迪士尼這樣的人物設置也和時代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的第一次女權運動於1920年結束,距離60年代末美國第二次女權運動的爆發,中間隔了近半個世紀。而迪士尼第一階段的3個公主,正好誕生在這中間的衰落期,因此總體上,她們還是如上一個時代的女性一樣善良、柔弱、純潔、善持家務,沒有自己的追求和自我意志,更像是一個附屬品。
圖源:BBC/因二戰走入職場的新女性們,在着裝上也顯得更加簡練、乾脆
不過,1937年爆發的二戰,也催生了整個社會對於男女社會性別的重新定義。一方面,由於鼓舞士氣的需要,男性不可避免地英雄化;但另一方面,在羅斯福的戰爭動員下,大量美國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她們有的入伍參軍,有的加入了工廠、醫院,工作經驗與自我價值的實現,極大地衝擊了舊有的婦女觀,推動了美國女性意識的發展,也為下一個階段的迪士尼公主原型埋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