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開場16種非遺亮相,這一種來自山東!

1月28日,農曆除夕,央視春晚以其獨特的開場視覺秀再次吸引了億萬觀眾的目光。本次春晚開場,通過打鐵花、慶陽剪紙、東明糧畫製作技藝等16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演繹,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其中,東明糧畫製作技藝‌是山東省菏澤市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利用五穀雜糧、草、菜籽、花種等顆粒的自然形狀和顏色,經過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藝創作而成。

30餘種糧食製作蛇年糧畫

春節前夕,記者聯繫到東明糧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韓國瑞,他說今年為了迎接新春,特意設計了含有蛇元素的糧畫。

「東明糧畫是一種巧妙利用各種五穀雜糧的天然形狀和顏色,加之防蟲防腐處理技術,精心拼粘而成的民間工藝畫。」韓國瑞說,2025年是乙巳蛇年,自己以十二生肖蛇為主題,使用紅豆、黑豆、綠豆、青豆、白芸豆、斑馬豆、竹節豆、野黑豆、紅玉米、黃玉米、花椒籽、青稞、黍子、穀子、黑麥、亞麻籽、蓖麻籽、西瓜籽、南瓜籽、甜瓜籽、黃瓜籽、葵花籽、山楂核等30餘種顆粒的顏色和形狀,歷時兩個多月精心設計拼粘而成。

「這幅畫畫風暖萌,親切可愛,寓意金蛇報喜,巳巳如意,飽含喜慶美滿的家國祝福,充分體現了東明糧畫『聚糧成畫,畫中有糧,寓意美好,雅俗共賞』的風格特點,深受客戶青睞。」韓國瑞說。

27道工序完成一幅作品

據介紹,韓國瑞是東明糧畫第八代傳承人,師從其外公孔維寬和外婆趙桂芳,從藝20餘年來,不斷進修學習,熟練掌握了糧畫的製作技藝。

「東明糧畫製作過程複雜,從原料的收集、整理、挑選,到畫面的設計、拼粘、修補,再到最後的防蟲、防腐處理和裝裱,足足有27道工序。特別是在糧食收集環節,困難重重。」韓國瑞介紹,在創作糧畫梅花時,需要特定的紅色玉米粒,而這種老品種玉米已少有人種植,為此,他自己研究並進行種植,經過三年悉心耕耘,產量現在已經可以滿足創作所需。

「糧畫看似簡單拼湊組合,實則對創作者的美術素養和藝術造詣要求極高。」韓國瑞說,一幅優秀的糧畫需要精心構思、巧妙布局,讓每一粒糧食都恰到好處地相互映襯,形成完美和諧的畫面,才能觸動人心,釋放出五穀雜糧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憑藉不凡的技藝,韓國瑞的糧畫作品屢獲大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文化機構收藏。他本人也榮獲「全國鄉村工匠」「齊魯工匠」「山東好人」「山東省鄉村旅遊創業之星」等榮譽稱號,並多次受邀到國外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讓東明糧畫這張文化名片享譽世界。

談及未來,韓國瑞計劃打造一個鄉村會客廳式的糧畫加工和銷售點,「我計劃打造一個展示東明糧畫文化魅力的窗口和平台,吸引周邊村民和遊客前來參觀,感受糧畫的獨特魅力,從而形成一個集文化傳承、藝術創作、產業發展、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

記者:李焜染 校對:王菲 編輯:劉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