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處不盡興」夏日青春歌會、廣東衛視龍年灣區春晚到「花開春正好」春日綻放歌會和剛剛舉行的QQ音樂巔峰盛典……近來,劉宇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廣州。
【視頻】
這位因國風文化創新推廣唱演秀節目《國風美少年》而為公眾所知,又勇奪男團成長綜藝節目《創造營2021》第一名的「00後」新秀,在出道五年多的時間裏,堅定地與國風文化、非遺藝術一路同行,將民族舞蹈、中華武術、嶺南剪紙、廣東醒獅、潮汕英歌等傳統精粹,用年輕人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
近日,劉宇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他表示,浩瀚的中華文化是創作者寶貴的靈感庫,自己將秉持着個人創作理想,在「傳統文化創新演繹」的道路上不斷嘗試與探索。
【A】頻頻結緣廣東,腸粉是心中粵味Top1
羊城晚報:在近日播出的廣東衛視「花開春正好」春日綻放歌會上,你為廣州歌迷帶來流行經典《Firework》與頗具國風味道的《劍魂》兩首風格不同的曲目,這兩個舞台對你來說有何創新與挑戰?
劉宇:《Firework》是我發佈的所有歌曲中最元氣、最有感染力的一首歌,這和眼下廣州四處開花的春天氣氛非常匹配。汪蘇瀧老師創作的《劍魂》是我很喜歡但從來沒有唱過的歌,知道要唱這首歌之後,我在音樂軟件上聽了70多遍,在舞台調度、動作設計上也都有放進自己的編創設計,將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裏。
羊城晚報:在舞台上,你是個很有自主意識的表演者嗎?剛剛談到《Firework》和《劍魂》中有融入自己的小設計,請具體分享下。
劉宇:我覺得作為表演者要有自己的創作理想,每一個節目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在裏面。比如,《劍魂》這個節目的舞蹈動作,我會根據自己的表演風格和舞蹈理念去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另外,這一次編舞老師給我設計的表演狀態是不拿手麥,但我是第一次演唱這首歌,我要保證把它唱得好一點,所以我堅持要用手麥話筒來呈現表演。
羊城晚報:今年,廣東衛視龍年灣區春晚上,你演繹的《彩雲追月》嘗試了XR科技與剪紙非遺元素的融合,獲得了很多好評。這次春日綻放歌會上的表演也是科技感十足。除國風之外,科技元素也是你的興趣點嗎?你有哪些相關的表演心得?
劉宇:科技確實能增加舞台的感染力,給舞台增添魅力。AI技術還有XR技術,我大概在2022年的表演中就有使用了,一開始我覺得難度很大,因為表演時,常常需要和虛擬的人物、影像互動,需要舞台精準定位和一定想像力。不過,有了前面的經驗累積,現在我已經很熟悉,我還將科技元素運用到了個人演唱會裡,將來也會做更多嘗試,以帶來更好的舞台效果。
羊城晚報:近期因為工作經常來到廣州,會在城市裡City walk嗎?廣州有哪些地方會吸引到你?
劉宇:當然!我非常喜歡City walk,這次來廣州我就打卡了市內的文創園,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廣州給我的感受是很夏天,很清新,可以穿着比較輕薄的衣服感受南國溫暖的氣息。大家也很好客、熱情,每次在機場的時候,廣州的歌迷都會不停地問我有沒有吃好吃的,還會有各種熱心推薦。
事實上,廣東美食大家都喜歡,我也不例外,我記得有一次吃到荔枝冰,讓我印象深刻。燒鵝、腸粉我也很喜歡,腸粉一直是我心中的廣東美食Top1。
【B】以演唱會為媒介,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羊城晚報:作為「國風美少年」,你一直將國風、非遺元素作為舞台表演的重要靈感。好奇今年中將要在廣東壓軸上演的「風花雪夜」巡迴演唱會裡將融入哪些廣東文化元素?
劉宇:之前,我在廣東衛視龍年灣區春晚的《彩雲追月》表演中,接觸了嶺南剪紙文化。剛剛舉行的QQ音樂盛典上,我也嘗試了潮汕英歌舞。這一次,「風花雪夜」巡演里肯定會運用到更具舞台表現力的廣東文化元素,比如廣東醒獅。當然還有其他的,就暫且保密一下,我希望大家能帶着好奇心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的每一場演唱會,都會將自己的表演和當地文化做結合,我希望不僅本地的觀眾能從我的表演中得到共鳴,從外地奔波來看演唱會的歌迷,也可以因為我的表演,更加了解演出所在地的文化。
羊城晚報:做演唱會和單個舞台的難度不同,籌備此次演唱會的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如何應對?
劉宇:目前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以何種形式串聯所有的節目。因為我設置了「國風」和「現代」兩個板塊,服裝、造型都需要根據板塊有很大的轉變,需要換的東西比較多,所以,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風格變換是目前比較大的難題。
當然,演唱會的舞美裝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希望來看演出的歌迷都能眼前一亮,感受到我的用心。
羊城晚報:舞台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每次在台上表演,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劉宇:舞台是我的靈感來源,也給我很強的自信。有時候我要演出一些不太有十足把握的曲目,但一上台我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我也不知道這股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另外,觀眾的期待和反饋也是很強大的能量場,會讓我有很強的信念。
羊城晚報:眼下,「國風」和「國潮」已經成為文化熱詞,你在這條創作路徑上已做很多嘗試,還有志於在這個領域深挖。會不會擔憂創作瓶頸的出現?
劉宇:我覺得,只要你肯學肯看,不會有瓶頸的,因為中華文化太浩瀚了,簡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我覺得「瓶頸」和「壓力」是伴生的,現在我一直在創作、一直在探索,很享受這個過程,所以,我還沒有感覺到很大壓力,當然,我也希望永遠不會有瓶頸(笑)。
【C】感謝團隊托舉,讓我成為現在的劉宇
羊城晚報:2023年對你來說肯定不一般:一方面限定組合INTO1到期解散,你卸任隊長;另一方面,首張專輯《十方藝念》上線,還舉辦了個人首演會《溯》。你如何定義自己的2023?2024,你又有怎樣的展望?
劉宇:我覺得2023年是我綻放的一年,我嘗試、體驗了很多原來不屬於自己的板塊,打破了自己的舒適區。包括第一次開大型演唱會,要面對很多觀眾完成全程2個小時的表演,這很有挑戰性。
當我做完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可以完成得更好,可以說,2023的突破,埋下了我2024巡演的種子。在2024年,我想比2023年做得更好,這就是我今年的努力目標。
羊城晚報:工作行程如此密集,你是一個抗壓能力比較強的人嗎?你的專屬紓壓方法有哪些?
劉宇:我屬於抗壓能力挺強的一類人,平常也沒有特殊的紓壓方式,可能逛逛公園、逛逛街就好了。當然,吃美食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出去工作一定要吃到好吃的。
其實,我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但是我為什麼不太在意壓力,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我從小學舞蹈的原因。很多人都說學舞蹈很苦,比如壓腿、練軟度時都很考驗人的意志,我也會感覺到大家口中很「苦」的部分,但我並不在意,因為我會看到痛苦背後給我帶來的改變是什麼。
羊城晚報:儘管出道已經五六年,但你仍然是一個很年輕的藝人,你覺得自己有了哪些明顯變化?日常你和團隊的溝通、合作方式是怎樣的?
劉宇:剛出道時,我給團隊的意見可能會比較猶豫、模糊。現在的我,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會很明確、直接地表達我的意見。
對於我來講,無論是演唱會、單個舞台、一首歌曲還是一個視頻都離不開幕後的工作人員。大家在屏幕面前看到的可能只有我自己,但每一次謝幕時,屏幕上滾動的幕後名單里的每一個名字都很重要。我們沒有一方可以離開彼此,每個工作人員都有很大能量,團隊的力量和配合才讓從一開始的我成長為現在的劉宇。
文、視頻|記者 艾修煜 實習生 樊雨晴
圖|廣東衛視、劉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