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2025年05月04日23:32:45 娛樂 1563

「南朱北李」,一代樂壇雙璧。

朱逢博唱歌那會兒,李谷一還在拉幕布。

這是李谷一親口說的,沒人不佩服朱逢博的嗓子,那種天生的清澈和爆發力,在那個時代,真的聽一次就忘不掉。

但就是這樣一位影響了中國幾代歌者的「東方夜鶯」,在晚年,卻孤獨地守着丈夫的骨灰盒過了十幾年,幾乎與世隔絕。

而她唯一的兒子,則成了她心口永遠的傷。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朱逢博,1937年出生在上海。她的父親是位建築師,家境殷實,典型的書香門第。小時候的朱逢博,並不是舞台上的那個「大嗓門」,反而是個安靜、文藝的女孩,最大的夢想就是像爸爸一樣,成為建築設計師。

音樂,那時候對她而言,頂多是生活的調劑,不是志向。

她考入了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這在當時可是「天之驕女」的配置——六年制,含金量極高。可誰想到,命運就在她進入上海歷史紀念館工作後的一個小插曲里,徹底改寫了方向。

一次文藝演出,朱逢博被同事「硬拱」上台唱了一首歌。一開口,全場安靜。歌劇院的人在台下聽得目瞪口呆,當即決定「挖人」——這是難得的好苗子。

不久後,她正式調入上海歌劇院,從「畫圖紙」轉行「唱高音」,這才是真正的命運伏筆。

朱逢博其實一開始是有點自卑的,她沒受過科班訓練,跟劇院里那些童子功出身的演員比,自己就像「野路子」。

但偏偏,她那嗓子天賦異稟。清澈、通透、穿透力強,還極有情感。

領導一眼就看出她的潛力,立刻送她去上海音樂學院進修。

幾個月後,她就被推上了主角的位置。

這是極少見的「提拔速度」,但你要聽過她唱歌,就會明白:那不是運氣,是天賦加勤奮。她演唱的《劉三姐》、《紅珊瑚》還有《嘉陵江怒濤》,在當時就是爆款。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歌劇院對她幾乎是「重點保護」:不準早戀、不準婚戀、不準和男演員接觸。團里甚至安排四個女同事跟她住一個宿舍,工作、出門都有隊長盯着。

領導一句話:「朱逢博,三十歲前不許談戀愛。」

這不是封建,這是怕她分心。

但「千防萬防,防不住緣分」。

她愛上了她的聲樂老師——施鴻鄂,一個正兒八經的海歸,美聲唱法學得爐火純青,還在國際上拿了獎,是當時中國少有的「洋范兒」男高音。

說白了,朱逢博愛他,不只是崇拜,還是追光。

可她沒明說,只是默默努力,爭取更多和施鴻鄂相處的機會。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一開始施鴻鄂並不特別關注她,甚至故意冷淡她。但她不在意,每天練聲練得嗓子都啞了也不說苦。後來有一次,施鴻鄂看到她在琴房等自己等了三個小時,還在認真練習,一下子就「破防」了。

慢慢地,兩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不是那種「激情燃燒」,而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一種「靈魂在靠近」的感情。

直到朱逢博30歲那年,她親自寫信表白。信上只寫了一句話:「今晚十一點,排練廳樓梯口等我。」

她說:「我已經決定,八月一號和你結婚。」

就這麼一句話,兩人走到了一起。

他們的婚禮辦得非常簡單。地點是一間單位借來的小屋,面積不到10平米。傢具只有一張床和一個舊書架。客人不到十個。

可朱逢博說:「我嫁的是他的人,不是條件。

婚後,他們彼此扶持,感情深厚。施鴻鄂教她美聲技巧,她則帶他走進更廣闊的民族舞台。他們是彼此最強的後盾。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朱逢博的代表作《白毛女》《喜兒哭爹》正是這段婚姻最好的見證。《喜兒哭爹》一句句唱進千家萬戶,是那個年代很多人記憶里最深刻的聲音。

她還翻唱《橄欖樹》,發行了專輯《薔薇處處開》,銷量超過300萬盒。當時中國還沒有唱片市場的概念,這個成績放在今天,依然是奇蹟。

但朱逢博沒有選擇「商演路線」,而是走向音樂教育——培養後人。

她的學生里,有谷建芬、李谷一,還有無數普通卻執着的歌唱愛好者。

谷建芬曾陷入對流行音樂的迷茫期,沒人理解她的風格,批評聲一片。

是朱逢博,專程趕去看她,告訴她:「堅持下去,哪怕全世界不理解你,你也要走自己的路。」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谷建芬才沒有放棄。後來才有了谷建芬聲樂中心,才有毛阿敏那英孫楠這些人。

她為朱逢博寫下《那就是我》:「你問我是誰,我就說那就是我……」歌詞雖樸實,卻飽含深情。

李谷一當年氣腔出問題,也是朱逢博陪她走出困境。李谷一說得最真誠:「我唱主角時,她是拉幕布的,但她從沒讓我覺得低人一等。」

這一代女藝術家們之間,真的沒有爭鬥,有的是互相成就。

可惜的是,人生的低谷,總是一個接一個。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1996年,施鴻鄂因心臟病突發離世。朱逢博痛到不能自已。最初她也想把骨灰安葬,可她放不下。

她說:「我想他,想得晚上都睡不着。」

於是,她把骨灰盒放在家裡,自己天天擦拭,跟他說話、念舊信、聽他以前唱的歌。

這一守,就是十幾年。

朱逢博拒絕外出,不再接受媒體採訪,也不再教課。她像是把自己的世界「收了起來」,只留下他。

朋友勸她:「朱老師,人得往前走。」她只淡淡一笑:「你不懂。」

她的世界,已經只剩他一個。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朱逢博和施鴻鄂有一個兒子。但不知從哪一步開始,母子之間就越來越疏遠。

朱逢博很少公開談論他,只說:「他是我這輩子最放不下、最難過的地方。」

坊間傳言他們長期沒有聯繫,也有人說兒子旅居海外。

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能確認的是,在朱逢博晚年的生活中,兒子的身影幾乎沒有出現。

她獨自生活,獨自生病、獨自去醫院、獨自回來——再也沒有家人陪着她走完這些日常。

她從未對外抱怨一句,只說:「孩子有孩子的路。我一個人也挺好。」

但「一個人挺好」,往往是最孤獨的一句自我安慰。

朱逢博:丈夫離世後,獨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兒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聞

朱逢博的晚年,談不上苦難,也不算凄慘。她有退休金,有榮譽,有弟子,有作品留世。

但她最深的牽掛早已化為一抔骨灰。

她不是孤獨的,因為她把記憶留住了;但她又很孤獨,因為她只願意活在記憶里。

她曾是中國流行樂的奠基人,曾是無數歌者仰望的前輩,也曾是那個穿着白裙子站在台上的「東方夜鶯」。

只是到了最後,她變回了那個安靜的女孩,那個在鏡子前一遍遍梳頭、整理衣服、等着和愛人見面的她。

朱逢博,一生唱歌給世人聽,晚年卻只唱給一個人聽。


參考資料

中國音樂學院校史資料;

人民音樂》雜誌專訪,2010年第6期;

李谷一訪談視頻:《朱逢博是我永遠的榜樣》;

谷建芬口述實錄:《從朱逢博到那英,流行音樂的傳承之路》;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這出大師劇在滬演出,講述第一代紅色印鈔人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這出大師劇在滬演出,講述第一代紅色印鈔人的故事

5月23日晚,以1952-1954年在上海商學院任教的馮國樑先生為原型創作的話劇《我帶着第一套人民幣進上海》在奉賢區海之花青少年活動中心鯨魚劇場首演。據悉,該劇為上海市文教結合2025年大師系列校園劇創編巡演立項項目。《我帶着第一套人民幣進上海》是一部聚焦新中國金融攻堅戰的紅色題材戲劇,以新四軍印鈔員馮國樑的視角展...
「紅椅子」再現,《中國好聲音》「重生」?《亞洲新聲》對陣《歌手》,年輕新人能否撼動老牌音綜 - 天天要聞

「紅椅子」再現,《中國好聲音》「重生」?《亞洲新聲》對陣《歌手》,年輕新人能否撼動老牌音綜

每經記者:宋美璐 每經編輯:魏官紅在《歌手2025》上線僅兩期便引發「馬嘉祺揭榜」「林志炫淘汰」等熱議之際,愛奇藝新推出的音樂綜藝《亞洲新聲》於5月23日上線,悄然切入競爭最激烈的音綜(音樂類綜藝節目)競爭,並以「亞洲新聲收留心碎歌手觀眾」詞條登上微博熱搜。《亞洲新聲》聚焦年輕新人挖掘,被網友認為是《中國好...
范丞丞、楊超越、陳都靈等34名演員參加培訓班!增加稅法課學時,廣電總局邀律師講解實務案例 - 天天要聞

范丞丞、楊超越、陳都靈等34名演員參加培訓班!增加稅法課學時,廣電總局邀律師講解實務案例

2025年青年演員和經紀人培訓班(第二期)於5月18日至21日在京舉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建國出席開班式並授課。據新京報,白宇、陳都靈、春夏、范丞丞、井柏然、焦俊艷、楊超越、朱亞文等人參加了本次培訓班。本期培訓是廣電總局組織的總第6期青年演員和經紀人培訓班,也是廣電總局研修學院與北京廣電局合作...
「邁巴赫少爺」朱也天父親發文為其慶生:作為父親,我心中有愧 - 天天要聞

「邁巴赫少爺」朱也天父親發文為其慶生:作為父親,我心中有愧

5月25日,朱軍珉為兒子朱也天寫信,慶祝其19歲生日,也告知其銅的珍貴。信中,朱軍珉提到:「記得去年此時,你還在為高考奮戰。後來,你被稱作『邁巴赫少爺』,我既心疼又驕傲——心疼你承受那些無端非議,驕傲你以700分的成績考入北大,用實力回應了所有質疑。作為父親,我心中有愧。這些年忙於公司經營,錯過了你太多重要...
德佬:我確實想簽下德布勞內,但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 天天要聞

德佬:我確實想簽下德布勞內,但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根據記者佩杜拉的消息,德佬確實想簽下德布勞內,但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記者佩杜拉稱,德勞倫蒂斯談到了那不勒斯可能的轉會動作,確認了對德布勞內的興趣,德勞倫蒂斯稱:「如果我想穩定地與北方大型足球俱樂部競爭,就必須能夠企及它們的營收。由於明顯的原因,我們在歐洲征程中從未達到過那些數字。」 正如5月7日的獨家...
王翀:一個自由青年的戲劇之路 - 天天要聞

王翀:一個自由青年的戲劇之路

(周京/圖)手機二樓的排練廳陸續來了演員排練,王翀和我不得不換個地方繼續採訪。正要下樓的時候,有人喊住了他。「這麼多年,你還跟以前一樣,我老有變化,你沒變化。」是九年前一起排演話劇的演員張加懷,他倆很久沒見了,「你現在有手機了嗎?」「對,我現在有手機了。」王翀回應,「等會兒加個微信。」「行、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