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敦煌》,冷靜的歷史旁觀,穿越千年的詠嘆


錄片《敦煌》是由央視傳媒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出品,周兵執導的人文紀錄片

共10集:《探險者來了》《千年的營造》《藏經洞之謎》《無名的大師》《敦煌彩塑》《家住敦煌》《天涯商旅》《舞夢敦煌》《敦煌的召喚》《守望敦煌》

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視角,這次周兵導演另闢蹊徑,將敦煌一千多年的恢弘歷史畫卷,通過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串聯成連環畫,親和細膩,觸動靈魂,最終給我們烙印下的卻是對博大精深敦煌文化的真正頂禮膜拜


《敦煌》的純凈之美

紀錄片《敦煌》學術性和觀賞性並存

乾淨含蓄的鏡頭下,曠遼的大漠風光、慈悲的佛窟塑像、華美的壁畫彩繪,賦予我們文化、藝術與宗教的多重醍醐灌頂

影片的敘事手法接近「世界通則」,但整個敘事又浸潤着中國式的抒情

整體舒緩的敘事格調,充滿了歷史的遼遠和肅靜意蘊

慢鏡頭、長鏡頭的使用,讓這種調性更加突出,蕩氣迴腸

大量風景空鏡的應用,留給觀看者更多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尤能表現出《敦煌》抒情的浪漫

敦煌之美能如此純凈,在於千年里匠人的信仰支撐,對佛教的精神信念,讓每一份付出都是修行般的虔誠,才成就了不朽的唯美傳奇

紀錄片表現手法的純凈,又真正捕捉和凸顯了敦煌之美,唯有完美的細節才可以經得起慢鏡頭的一幀幀挑剔,讓人對敦煌「跪拜臣服」

後期製作的良苦用心,讓該紀錄片的純凈之美更發揮到極致

許巍的片頭曲,張楚等進行的編曲配樂,只有搖滾人的純粹音樂才能配得上《敦煌》之美吧

就算是演職人員表翻篇的細節,那種風沙散盡的隱去模式,都是完美融合的唯美手法

一切的一切表現,都是極致的純凈追求的標註


《敦煌》的娓娓客觀

曾經說起敦煌,我們都會為王道士的貪財,以斯坦因為首的外國強盜的掠奪暴行,而義憤填膺

但如果紀錄片帶着情緒去陳述展現,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初心和本質

《敦煌》是第一次,客觀冷靜地以「探險家」這種國際通行的稱謂來提及斯坦因、伯希和等歷史人物

在陳述相關史實時,只需要觀眾去了解那些曾經的來龍去脈,在歷史真相中去還原事情的本質,做出自己的判斷,建立自己的理解,這是紀錄片導演的義務和操守


《敦煌》通篇沒有一點說教和批判,但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深深理解了文化無國界的意義,但更堅定了文化應該在她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得以滋養,而不是割裂歷史地供奉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廳,那樣的文化已經失去了靈魂

但也不能不遺憾地認識到,如果不是這些探險家的「掠奪」,羸弱的晚清和民國,甚至不能讓這些敦煌文物的「肉身」得以保存

所以一個民族不強大,不能捍衛自己,必然從經濟到文化,都會喪失主權



《敦煌》的文化苦旅

紀錄片製作,本就是一種修行

尤其在現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嘩眾取寵的短視頻、綜藝類的速食文化,已經麻痹了人們的思想

能夠堅守在紀錄片這個領域,願意苦行僧般地自我煎熬,用寶貴的時間生命去成就珍貴的影像積累,肯定不是富貴的選擇,那都是理想信念加持的奮鬥

這些執着於文化傳播,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從業者,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孤勇者

該片從最初開始構思到最終的播出,歷經六年,攝製組先後9次深入敦煌,行程數十萬公里,拍攝素材近400盤磁帶,前後參與制作人員百餘人。

敦煌研究院作為合作出品方,更是向製作團隊打開67個洞窟,其中24個洞窟從未對遊客和媒體開放過

敦煌研究院院長,人稱「敦煌女兒「的」」樊錦詩教授及多位敦煌學者、研究人員為該片導演團隊提供了太多無私指導

雖然紀錄片《敦煌》已經是2010年的作品,但鑒於她歷史題材的原因,更是由於其客觀、純凈、文藝的基調,讓她至今仍然經典,依舊會讓人由衷的熱淚盈眶

好的紀錄片就該如此吧,打破時代的桎梏,永遠直擊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