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美談判超預期,人民幣資產長期吸引力有望提升
見習記者 紀瑤
日前,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重要進展,將對中國宏觀經濟、股票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市場資金趨勢會否出現變化?
近期,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接受媒體採訪,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他認為,中美關稅談判結果超出預期,財政政策年內有望進一步發力拉動內需。
對於中國股票策略,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表示,在全球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相比其他市場,中國市場受到的影響較小。4月下旬開始,被動基金重新流入中國股市。
邢自強認為,中美關稅談判進程超預期,預計二季度及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將優於團隊此前的預期。
不過,鑒於雙邊關係的複雜性,關稅爭端要達成持久性解決方案仍存在挑戰。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容忽視,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
中國已逐步夯實應對外部衝擊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主要體現在國內政策刺激擁有加碼空間、社會民生具有承壓能力、產業鏈集群優勢不會在短時間內被取代,以及在下一階段的科技革命中,中國具有巨大的科創潛力。
邢自強認為,中國仍需進一步發揮財政力量提振內需。
今年兩會提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如消費品補貼、加大基建投資、扶持科技領域等,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建議適時推出補充性財政政策,例如,下半年再推出萬億元級別的額外財政支持政策,以進一步拉動內需和消費。
王瀅分析,從4月下旬開始,被動基金重新流入中國股市。隨着市場情緒趨於穩定,疊加投資者對宏觀和資本市場投資環境的理性分析,境外投資者逐漸達成共識——全球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股市的可投資性和相對吸引力受影響程度,相比其他市場要小得多。
王瀅認為,當下關稅降低對中國股市構成利好,中國上市公司的可投資性繼續改善。背後邏輯是中國政府重申優先發展宏觀經濟,強調民營企業營商支持政策,對全球投資者了解決策方向起到了正向引導作用;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觸底反彈;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可投資性提升。
王瀅看好科技和互聯網大盤股。作為中國股市具有代表性的板塊,它們的市值和流動性巨大,為全球投資人參與中國股市提供了便利。這些公司在歷史表現、管理團隊質量和運營等方面都能媲美全球高質量公司群體,其中有些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取得長足進步。此外,中國新消費板塊也有望獲得更多全球投資者的青睞。
編輯:杜妍
校對:紀元
審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