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東出台《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旅遊強省的若干措施》,強調要提升旅遊演藝的文化含量、大力發展「演藝+旅遊」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
演藝有多種形式,音樂節就是其中之一。從最初的即興隨機、「為愛發電」,再到如今的一票難求、遍地開花,中國戶外音樂節實際上已經走過了20餘年。音樂節既滿足着年輕人社交、娛樂和文化體驗的多元需求,更在帶動餐飲、住宿、旅遊等產業發展上發揮着槓桿效應,已然成為近年展現地方魅力、促進經濟發展的文旅名片。
不過有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音樂節實際落地560場,達到頂峰後市場明顯降溫,對比去年3月的音樂節數量,今年同期官宣的數量幾乎腰斬。
這背後的事實是,音樂節賽道在歷經了近幾年的集中井噴後,出現了供給充足乃至過剩的情況,消費者對音樂節的期待也在「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轉變。在此過程中,演出陣容同質化、演出形式快餐化等特點開始暴露,同時,規模龐大的市場也使演出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不僅「初出茅廬」或半路出家的主辦方不夠專業,一些品牌主辦方同樣很難保證「品控」。
2023年國慶期間,南陽迷笛音樂節的盜竊事件讓這場音樂節為城市留下了一抹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在此前後,消費者們一邊因為熱愛奔赴各地期待着更好的音樂節體驗,卻也同時無奈於各種各樣的不盡如人意。綜合來看,有票價沒服務、場地和陣容一樣「稀碎」、管理和秩序過於「難看」——性價比太低是消費者最直接的感受,各類「差評」頻現無疑在給過熱的市場進行着「退燒治療」。去年,更是有不少音樂節因「不可抗力」陷入「取消潮」。有業界人士分析,很大的原因在於售票量低於預期,所以用這一借口「止損」。
無論是屢見不鮮的「差評」還是值得推敲的「不可抗力」,音樂節市場的降溫、洗牌顯然已經開始。如何讓音樂節真正回歸「音樂」,為消費者真正打造「好節」,這不僅是音樂節市場進一步優化升級的契機,對舉辦城市而言,更是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和任何文旅產業一樣,音樂節的成功舉辦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這考驗着一座城市的協調管理和服務能力,不能在追求人頭攢動的熱度的同時,失去對管理與服務的更高要求。更進一步來看,尤需認識到,想要讓音樂節真正發揮槓桿效應,就不能僅從拉動文旅角度理解音樂節,甚至將其視作促進文旅消費的「一鎚子買賣」。和因地制宜挖掘旅遊資源的道理類似,音樂節文化最吸引人的特質莫過於穩定的風格取向和鮮明的文化標識。倘若一股腦「用名人聚人氣」,引客也很難留客,這樣的熱鬧也恐怕極易成為一陣風。
可見,音樂節「從有到優」正在數量上走向做減法,質量上做加法必不可少。未來,更好、更優質音樂節顯然離不開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城市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要叫座更要叫好,才能讓音樂節的短期熱度轉化為文旅發展的長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