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從第21集開始看」——在40集的古裝劇《似錦》評論區,這條高贊留言如同微短劇里常見的那記耳光,打在長劇集的敘事邏輯上。
觀眾的解釋直白而諷刺:前20集是「老套宅斗流水賬」,後20集才是「權謀主線正片」。這種「腰斬式追劇」現象背後,是長劇市場正在經歷的詭異分裂:它們擁有長劇的體量,卻充斥着短劇的基因——主打「取其衝突,去其鋪墊」,如同一鍋只放辣椒卻不熬湯底的火鍋,刺激味蕾卻無回味。
近年來,隨着短視頻平台崛起和用戶注意力碎片化,長視頻平台紛紛轉向短劇模式,試圖以「短小精悍」對抗「注水冗長」。
優酷近期被曝計劃將新劇集數控制在12集以內,引發行業熱議。然而,這一改革並非孤例,愛奇藝「迷霧劇場」、騰訊視頻「x劇場」等均已試水短劇模式,試圖以緊湊敘事提升用戶留存。央視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也將打造精品短劇劇場,推動短劇精品化發展。
數據顯示,長視頻用戶前五集棄劇率超50%,完播率僅20%至30%,冗長的敘事節奏和注水情節成為用戶流失的主因。8集的《我的阿勒泰》、21集的《邊水往事》、22集的《裝腔啟示錄》等數據表現亮眼,驗證了「濃縮即精華」。此外,短劇導演的加入,嘗試將快節奏、高密度的敘事風格融入長劇,也為行業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縮短並非萬能解藥。不同題材對集數需求差異顯著,比如懸疑劇適合短篇幅,而年代劇需更長的敘事時空。此外,韓劇單集時長多為1至1.5小時,若換算為國產劇單集45分鐘的標準,其體量實為24至30集。因此,劇集的「瘦身」改革需在題材適配性與敘事完整性之間找到平衡,而非盲目對標海外模式。
這場長視頻平台引發的「集數焦慮」,本質是「內容體量、創作邏輯與商業訴求的失衡」。大ip改編常被要求忠實原著,但動輒百萬字的小說壓縮到40集內必然面臨刪減,如《雪中悍刀行》因刪減爭議評分暴跌。平台40集的集數限制也在催化製作方將劇集強行拆分季播,或者刪去支線。《長相思2》時隔一年播出,雖然延長了ip生命周期,廣告和版權收益都提升了,但是角色人設、特效、剪輯等諸多方面都引發口碑坍塌,豆瓣評分從7.7跌至5.9。
在長劇里「潛伏」的短劇元素,用一集一個甚至好幾個爽點,讓觀眾看得那叫一個過癮,可是看完了卻好像開啟了無痕瀏覽模式。回望《潛伏》中那枚跨越27集的手雷,它不僅是戲劇道具,更是對創作規律的致敬:翠萍幾次險失手雷、欲用未用,這種「延遲滿足」的藝術,在算法至上的時代幾近絕跡。
短劇化長劇就像預製菜,用工業香料刺激味蕾,卻永遠無法複製文火慢燉的餘韻。對平台來說,集數限制本質是流量算法下的「止損機制」,但粗暴壓縮可能殺死《甄嬛傳》式長尾經典。對創作者來說,短劇浪潮倒逼「敘事效率革命」,但若只求快節奏、強反轉,恐喪失《漫長的季節》式文學性佳作。對觀眾來說,看似「抵制注水」的正義訴求,可能被平台利用為「低成本低風險」的借口,最終選擇權依然匱乏。
短視頻平台上,「3分鐘看完某某劇」類視頻日均播放量超億次,引得長劇主動植入高光片段,方便切片傳播。可等觀眾循着足跡再看回這些片段所屬的劇集,卻又失望發現,原來這已經是全部的看點了,3倍速都不夠泄憤,直接關閉頁面才是正當防衛。
當影視行業用大數據解構觀眾,用短劇邏輯改造長劇,用流量標準衡量藝術,最終卻抱怨觀眾不再為好故事停留。或許國產劇真正需要的不是12集限制或40集紅線,而是一場行業共識的重建:讓創作者敢埋一顆27集後才爆炸的手雷,讓觀眾不必自備「跳集指南」,讓國產劇這個詞重新成為好故事的同義詞,而非萬千信息流之中不假思索滑過去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