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出品。
改編自那套在全球的銷量僅次於《哈利波特》系列的恐怖暢銷書,《雞皮疙瘩》。
但評分卻出現了兩極分化。
在imdb上,1分和10分是最多的。
為什麼?
究其原因,打高分的應該是童年濾鏡。
而打低分則在於,這樣的改編,似乎並沒有讀懂原著。
先說故事。
相比於原作一個個的小故事,這次的改編版,用了一個前情事件給串了起來:
30年前。
有一所房子無故失火,燒死了一個男孩。
並且,男孩的父母也從此不知所蹤。
30年後。
小鎮上的四個高中生來到這個廢棄已久的房子,參加萬聖節派對。
結果發現了房子下面的一處地下室。
裏面保存着大量當年沒有燒掉的東西,有相機,有面具,有時鐘……鬼使神差,每個人都被其中的一件物品吸引,並帶了回去。
有個叫艾薩亞的黑人小哥,拿到了一架相機。
沒錯。
這就是改編自Sir聽過的那個故事,甚至更「嚇人」。
只見他向兩位女同學拍了兩張照片。
誰知道顯影之後,卻發現她們的模樣,都是臨近窒息的樣子。
怎麼回事?
後來艾薩亞才知道,這一切都是未來的「預演」。
不但兩位女同學差點死於非命。
就連他自己,在被別人拍了一張照片之後,也在不得已地,向著受傷的路上逐步邁進……
一個叫伊莎貝拉的亞裔女生拿了個面具。
她本來在學校里幾乎是一個小透明。
但自從她在那場萬聖節派對上找到了一個面具,戴上它,彷彿擁有了新的魔力。
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彷彿自己就是整場的主角。
但回到家裡後,這個面具彷彿長在她臉上一樣,她用力到彷彿聽到了皮膚撕裂的聲音,她才把面具從自己的臉上脫下來。
此後,她的生活一直在被面具影響着,時刻會爆發出憤怒的情緒。
原來,是包里的面具在操控她,讓她把內心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出來了。
而其他人呢?
也不斷被操控,失去理智。
盧卡斯拿了一罐蟲子。
半夜蟲子還鑽進了盧卡斯的身體里。
爬蟲預警。
盧卡斯發現自己的身體不管撞到什麼都不會感受到疼痛,於是開始挑戰各種極限項目。
富二代詹姆士拿了一個古董時鐘。
這讓他獲得了能夠倒轉時空的能力。
於是他開始利用這項技能搭訕一直想撩的小哥哥。
但。
老實說,這看起來像是一個披着恐怖外殼的青少年教育劇,你能看到青少年面臨的自我認同、被忽視、父母婚姻對孩子的影響問題。
比如伊莎貝拉的亞裔族群困境。
比如盧卡斯面對父親去世的悲痛。
而原著呢?
一個例子。
同樣的魔法時鐘的故事,原著中,男孩一不小心觸發了回到過去時空的開關,當他找到回到未來的方法,卻發現自己的妹妹消失了。
在以往的故事裏,都會再次開啟回去的方式,拯救妹妹。
但,最後男孩只留下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因為那個總是欺負他的妹妹,終於消失了。
是的。
原著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足夠恐怖,當故事戛然而止,細思極恐的恐怖湧上心頭。
但在劇里,這些恐怖元素只是變成了滿足主角團慾望的道具。
表面上的政治正確(比如這部劇里像是要討好所有種族的人,迎合某種正確,但都用刻板印象把他們的性格框柱了,每個人所擔任的角色也帶有刻板印象,例如黑人擅長運動,亞裔容易被人忽視,富家子弟喜歡男生……),其實讓這部劇喪失了尖銳的可能性。
所以。
就目前播出的幾集來說,這一版本僅僅是選擇了原著里的恐怖道具,並沒有像原著那樣進行更深刻恐怖探究。
整個故事就像一群高中生的冒險活動,並沒有什麼新意。
當然,也不是說劇不能承擔教育意義。
1995年的老版「雞皮疙瘩系列」改編劇也有「教育意義」,但為什麼它能能連續四年位居美國收視率第一?
很大原因,是在改編時,它抓住了原著的精髓。
而不是迎合潮流,加入生搬硬套的說教。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個系列能連續那麼多年成為暢銷經典?
不僅是腦洞大開的恐怖故事。
更是因為結尾:
讀者能從不斷反轉的結局裡,自然地得到新的啟發。
例如在原著的《面具奪魂》里。
和改編版的所謂亞裔族群自我認同不同,原著里女孩選擇戴上恐怖面具的原因,是為了嚇跑那些嘲笑自己的人。
當她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卻發現面具難以摘下來。
這是因為,她忽視了母親對她的愛,光想着復仇,差點讓面具吞噬了自己。
是的。
有時候,道理不能光靠「說」的。
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讓他體驗與理解,比那些大道理要有效許多。
就像原著作者R.L. Stine曾和洛杉磯的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交談,發現他有一個病人,一個年輕的女孩,每周都會來。
做什麼?
給他背誦《恐懼街》的情節。
因為,這是她處理恐懼的方式。
於是R.L. Stine便希望,孩子們看完他寫的恐怖故事,不是被恐怖嚇到,而是學會嘲笑恐懼。
「孩子們喜歡被嚇到,但他們又不喜歡太害怕。恐怖文學提供了一個過渡地帶,讓孩子學會嘲笑恐懼,甚至對恐懼視而不見。他們最終會放下書,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的。」
可惜的是。
如今很多恐怖片並不會留白,而是執着於如何變着法嚇人,甚至熱衷於從各種反轉中反覆嚇人。
久而久之。
這樣反覆考驗觀眾心理底線的恐怖,便逐漸失效了。
畢竟。
我們喜歡恐怖片並不是為受虐。
而是在直面了恐懼之後,我們可以更有勇氣面對當下世界。
很多時候。
現實本就是一場時刻上演,卻早被我們「習慣」的恐怖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