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這個周末,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部殯葬題材的電影《人生大事》刷屏。

不少小時新聞用戶看完電影,在記者稿子下評論留言。
他們表示,電影將一直來中國人忌諱的死亡拍了出來,通過普通人故事,讓大家了解了熟悉而陌生的殯葬服務業,同時也令人思考生死這一嚴肅哲學命題,十分難得。
一位小時新聞用戶留言道,「孩子有時會問及死亡,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好,這周末抽空去電影院找找答案」。
另一位小時新聞用戶則表示,「我12歲的閨女看了,哭得稀拉嘩啦」。

7月2日,《人生大事》票房破億,成為今年2月14日後137天來首部單日破億的國產電影。影片上映9天累計票房破7億,超過春節檔的《狙擊手》(6.02億),暫居年度票房榜第六名。
《人生大事》由韓延監製,劉江江編劇並執導,朱一龍領銜主演,楊恩又特別介紹出演,王戈特邀主演,劉陸、羅京民主演。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 飾)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楊恩又 飾),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的故事。

這個周末,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在杭州影院看到,觀眾中確實有不少是家長帶着孩子來看的。片中小文與去世外婆的親情,與三哥的「父女情」都令人感動,經常是孩子和大人一起抹眼淚。
說到殯葬題材,有不少外國片佳作,如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片《入殮師》,還有韓國片《遺物整理師》,以及皮克斯的動畫《尋夢環遊記》等。
以殯葬為題材的國產電影則十分罕見。
中國人忌諱談論死,殯葬行業也被扣上了吃死人飯的「晦氣」帽子。
導演劉江江談到創作體會時直言,這次就是把大家認為避諱談的東西,放到檯面上來了。
「每個人都是要走到終點去的,不是說你不談、躲着不看,它就不會來。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切口,而且這種討論是良性的,看到那個終點,才會反思我們應該怎麼活着……(也就是)站在死亡終點上,回溯你的人生應該怎麼過得更有意義、應該珍惜什麼」。
還有小時新聞用戶看了電影后表示,「電影讓我們對殯葬服務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行業有了全新的了解」。
《人生大事》中的三哥,祖輩都干殯葬這行,家裡有個小店叫「上天堂」,招牌破破爛爛的,跟隔壁的婚慶公司形成鮮明對比。每次幹完活回來,隔壁老闆娘總要罵他:「能不能把車停遠點,我還怎麼做生意啊!」
就連女朋友也瞧不起他,給他戴綠帽子,生活沒有盼頭,日子過得稀爛。
直到「小哪吒」小文出現後,兩人相互救贖,三哥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

電影中,確實出現了很多殯葬工作的具體細節。
比如遇到已僵硬的遺體,三哥需要用溫熱的水敷在關節上,從手指到四肢,一點點把軀體擺正。

三哥前女友丈夫的遺體被大卡車軋過後已經看不出人形了,為能體面地離開,前女友懇求三哥復原丈夫的原貌。
電影里,三哥的父親老莫在一旁指揮,念口訣:先筋後骨,先四肢後軀幹,五臟六腑不能亂。
雖然沒有給出直接畫面,但血肉摩擦的音效可以讓人想像三哥是如何把一個散架的屍體重新整理出人形。
然後照着逝者的照片,填充頭部、勾勒五官,再上粉化妝。

有小時新聞用戶說,「曾經最害怕看一些死亡話題有關的電影,沒想到把《人生大事》把我們最忌諱的搬到檯面上來了,動情的地方讓人破防」、「一直不敢去看這樣沉重題材的片子,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沒想到它以這樣的方式打開」、「種星星的比喻非常浪漫,終有一天我們會變成一顆星星,在太空遨遊」。
《人生大事》里「上天堂」殯葬壽衣店裡的莫三妹、王建仁、銀白雪,被孤兒武小文溫柔地稱為「種星星的人」。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地緣關係的四人互相扶持,成為溫暖彼此的家人,共同組成了「種星家族」。

為什麼把殯葬師比喻成「種星星的人」?
導演劉江江這樣解釋,小時候聽奶奶說:「地上少一個人,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
生死之間的擺渡者,就是從事殯葬行業的人。
隨着電影熱映,「種星人」也成為了網絡熱語。天上的星星都是曾經愛過你的人,一份愛離開,就會有另一份愛出現。

此外,還有不少小時新聞用戶表示,讓人思考生死這一嚴肅哲學命題,「上半年最好看的電影,人生真的除了『新生』和『死亡』沒什麼大事了」。
「人生大事」來自民間俗語「人生除死無大事」,人生要豁然,要坦然,因為死你是避不開的。
對於國產電影勇於探索新題材,也有小時新聞用戶表示了讚許,「日本電影《入殮師》光題目就很深刻。《人生大事》題目含蓄了一點,但對國人來說,題材已經夠新夠深夠大膽」。

資深影院管理專家劉敏健也留言評論道,「當下觀眾需要《人生大事》這種能引發觀眾共鳴,能觸碰到觀眾內心的電影。」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