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貴在「自知」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成年人的不回復就是拒絕,不主動就是答案。」

及至中年,在人際交往中,對於很多人很多事,更是只需一個眼神,就能眼神背後的真實意圖。

只是,不再去揭穿他人,而是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從此,「心遠地自偏、悠然見南山」。

01

對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戰國時期齊國的謀士鄒忌,為了勸諫齊威王能夠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不惜調侃自己,以「吾與城北徐公孰美」為由頭,向齊威王講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己明明沒有城北徐公那樣英俊,但因為妻偏愛我,妾畏懼我,客人有求於我,他們便都認定「城北徐公不及我美」。

在這個故事中,鄒忌是個難得的「明白人」,但齊威王顯然陷入了一種「幻覺」中,因為大權在握,底下的人無不畏懼,就算有不滿,也不敢表露出來。

而好在齊威王也是個開通的人,聽了鄒忌的良言苦勸後,果斷下令群臣吏民:能面指王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者受中賞,謗議於市朝聞於王之耳者受下賞。

從此,齊國政通人和,國力大增。

人到中年,對於升職加薪的願望幾乎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總認為「眼前的機會就是最後的機會」,迫切地想要得償所願。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滿滿的正能量,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覺得無所謂。

但事實也往往並不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人情世故的處理,往往比「工作能力」還更重要。

如果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並沒有達到「一騎絕塵」的程度,就很難以壓倒性優勢讓眾人心服口服。

此時,最需要的不僅是繼續腳踏實地干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時,謹慎地選擇「有所不為」,才能讓自己在站穩腳跟之後,能夠遊刃有餘地開展工作。

02

對個人作用的「自知」,充分給予合作者名譽和地位,才能獲得更多的尊重。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後在洛陽擺慶功宴。

宴會上,滿面紅光的劉邦拋出了一個問題「諸位將領,你們說說,朕為何能獲得天下,而項羽又為何失了天下?」

眾臣聽了,自然都是恭維其英明、大氣的溢美之詞。

劉邦當然歡喜,但他還是搖頭道,他總結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只不過是因為我善於用人罷了。如果不是大家的支持配合,恐怕很難走到今天。」

由此,他又表揚了眾臣一番,如論深謀遠慮,他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論治國安邦,不如蕭何。

正因為劉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才得以讓天下優秀的人才,都甘願臣服於他。是他的「自知」成就了一代霸業。

人在職場,光憑自己的單幹,還不足以成就一番「大事業」,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善假於物」的人。他們深知個人作用的有限。

所以,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積極與他人合作,捨得榮辱與共,利益均分,不管從物質上還是情感上,都能讓每一個靠近自己的人,不再想要離開。這樣的人,人生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03

對情感有「自知」,方能佳偶天成、琴瑟和鳴。

感情的世界裏,含蓄是一種美。但如果始終未能捅破那層窗戶紙,一味地付出,換來的,並非就是對方的熱切回應。

民國時期,年輕的詩人卞之琳愛上了才貌俱佳的張充和。

因為好友沈從文熱切地追求張家四姐妹中的張允和,卞之琳便藉著「好友」的名義,隔三差五地往張家跑。

都是文人,都熱愛文藝,他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只是,在眾人熱鬧喧嘩的表象下,卞之琳對張充和清晰的愛慕,他卻始終未曾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他為她寫過很多愛意繾綣的情詩,卻從未說過「我愛你」!

以至於周圍的人,都看穿了卞之琳的一腔愛慕之心,唯獨張充和,依然只把他當成普通朋友看待。

及至多年之後,對於這樣一段愛而不得的「苦戀」,作為「當事人」的張充和只是如此說道:「他從未說過『請客』,我怎好說『我來』」。

是呀,愛情的世界裏,若一個不說,一個不應,愛情便很難開花結果。同樣,背地裡愛得無法自拔,面對面時卻只希望對方能心領神會,這樣的愛情,源於兩個人的「自知」,而只要一方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就只能是得不到回應的「單相思」了。

人到中年,面對感情,不要再為自己找借口了,自己是否愛一個人,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都應當有「自知」之明,別錯愛了人,別辜負了愛。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積累了不少為人處世的經驗。

有些話,不必說到最後,有些事,不必看到最後,從對方一開口,一個舉動,就已經能夠預判結局了。

這種「自知」,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人生旅途上,讓自己好好生存的必備技能。

別再傻傻地打破砂鍋問到底了,且行且看且決定,才是一種回歸,一條正途。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