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踽踽獨行,自然很清冷。言笑晏晏,聲浪滔滔,更顯尷尬酸楚,「縱使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抑或者,一再精簡,將內心的汪洋之念,晒成薄薄的一句,「挺好」、「不回」、「沒事」……
像一個批註。
像一個蓋章。
就像《大話西遊》里,站在故事末梢的唐僧,不再絮叨,不再廢話,每每開口,只說兩字。
孤獨終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結完婚,依然過着孤獨的生活,直到終老。而湊合就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
在無數湊合的婚姻里,要麼被摧殘後回到原點,要麼以孤獨終老而善終。
孤獨從來不會因為你結婚了就會輕易地放過,他會以另一種,你願意主動接受的方式寄生於你,以「溫水煮青蛙式」的手段,用道德和法律的形式捆綁你。
最近看過一支短片,裏面的夫妻關係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婚後生活的縮影。
最有趣的是,整支視頻里的對白不超過十句,你卻能在這種無聲壓抑的氛圍里,感受到了最真實的婚姻生活。
短片中的妻子,還在哺乳期,就被迫出去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擁擠的住處,沒能休息又得收拾房間、照顧孩子。工作和家庭連軸轉,常常身心疲倦。
丈夫的經濟不寬裕,工作也不順心,深夜回到家中,仍然需要處理很多事情。馬虎大意的性格,總是忽略掉了妻子的感受。
小兩口的矛盾在誤解中產生,又在誤解中加深。
短片中的場景,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家庭日常生活的縮影。女性在婚後,往往會因生養孩子,放棄工作;因照顧家人,回歸家庭。男性在婚後,一面要掙錢養家,一面要努力晉陞,心裏承受着不小的壓力,卻又無法述說。這種情況下,夫妻間的小小矛盾就會被無限放大。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輕則爭吵冷戰,重則鬧至離婚。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
讀來令人心痛,但事實卻是如此。女生不僅在成長中困難不少,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付出也會更多。
十月懷胎,孝順公婆,養育孩子……女生要做好其中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有無盡的心酸和委屈。
有時候,面對這一切,無數次想逃避,無數次想哭泣。但只要有丈夫的一句關心,一份理解,心中就無比寬慰。
然而,現實卻是如短片中一樣:丈夫回到家,衣服和鞋子亂扔,人往沙發上一躺,就玩起了手機,對同樣忙碌一天的妻子,全然不顧。
於是,妻子摔掉了丈夫的手機,所有的委屈、憤怒、焦慮、壓抑,都在沉默中爆發。
可就算是這樣,為了不吵醒正在嬰兒床上熟睡的孩子,妻子連哭都不敢哭出聲,只能任憑淚水在臉上肆意流淌。
人心都是慢慢冷卻的,哪有頃刻之間的心灰意冷,有的,只有日積月累的看透而已。
好比雪崩,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雪量不斷增加到達臨界點,最終徹底崩盤。
這一切早已暗中醞釀,山谷曠野里的一聲槍響,一聲呵斥,都只是這場災難的誘因罷了。
有一句話說,再恩愛的夫妻,一輩子也有無數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好婚姻過命,壞婚姻要命》,裏面寫道:
婚姻並不僅僅是快樂,是節日,是兩情相悅,是生死與共,它還是考驗,是煎熬,是一種對熟悉生活的破壞和一種嶄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了智慧勇氣、人格意志的雙方重新組合。
的確,好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夫妻雙方學會正確溝通和理解,互相體諒和珍惜,不要把對方的好當作理所當然,生活中誰都避免不了爭吵,但吵不散,離不開的,才是真感情。
共生看起來是高濃度的在一起的關係狀態。但共生的本質是,嬰兒感到和媽媽是一體的,沒有分化成兩個獨立的人。關係的本質是我與你。我能確認我是一個主體,也能把你視為一個不同於我的別人。這樣的兩個人才能構建真實的關係。我對你的愛和恨,就是對你的。而共生狀態是,我把你當成我的一部分,我對你的愛恨,其實是對自己的。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將能量投注到別人身上,這就是一個有客體的心理狀態。如果一個人無法把能量投注到別人身上,就會撤回投注在自己身上,形成原始自戀。有客體的心理狀態,是和人能建立關係的核心。而原始自戀,是無法和他人有關係,也就無法和他人有連接感。
婚姻中的共生狀態,就是一方無法把另一方感知為不同於自己的別人。最典型的表現是,強烈的需要伴侶符合自己的想像,不能容受差異。並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你對我的理解,要讓我感到被理解。
你對我的在意,要讓我感到被在意。
你對我的關心,要讓我感到被關心。
你對我的重視,要讓我感到被重視。
這種對伴侶的高需求,就是嬰兒在早期對媽媽的需求。嬰兒無法理解媽媽有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事情。因為嬰兒在早期,無法把媽媽當成獨立的別人。隨着足夠的滿足和恰當的挫折的共同作用,嬰兒逐漸意識到,媽媽並不總是自己想的那樣,就形成了媽媽是媽媽,我是我的區分功能,也就是分化。
婚姻提供了一個場,能讓人在其中練習區分我和你,學習分化。我們甚至需要在婚姻中體驗到一些孤獨感,來幫助我們學習分化。感到孤獨,不過是分化的代價。
一旦我們太恐懼孤獨,就會想方設法拒絕體驗到它,就失去了成為獨立的自己的機會。就像在婚姻中的人們,為了迴避孤獨感,拼力控制伴侶,以求
讓他們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待在共生狀態里,依然感到孤獨。
少有人能在該分化的時候順利度過。過去的重複會一再發生。孤獨感,是人存在的影子,是我們的一部分,人因為有它而完整。因為恐懼,想要將孤獨與自己分割,再扔出去,會製造更強烈的孤獨。
從存在的角度來理解,一個人的一生中,必定有些經歷和體驗,無法分享。在有些時候,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你也不知道你是誰,這種獨立於世界,獨立於他人以外的體驗,可能讓人感到就像正在消亡。
然而,也正是這種墜入無邊無際的黑暗,類似於失去連接的體驗,讓人有一次次的機會面對消亡感,甚至是空無感。也正是在可怕的空無感中,能體認到自己並不是嬰兒,並不會因為沒有母親而崩解。
穿越過黑暗,自我依然活着,我們才能安心地成長為獨立的人。
王家衛有一句經典台詞:「愛情這東西,時間很關鍵,認識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可是認識一個人,從來都怕太晚。怕他受過傷掉過淚,怕他曾在深夜痛到過失眠,也怕他心裏住着不可能的人要靠酒杯才能入睡。不是嫉妒,只是覺得時間殘忍地磨掉了他的真心,他那時得多疼呢。要是早一點認識,即使無法護他安全,也能在做朋友時小心避開他的傷口。
不過認識一個人,又怕太早。怕年紀小時大家都驕傲,怕不知珍惜總是期待下一個,更怕自己還沒有擁有足夠的深情溫柔和耐心認真對一個人好,怕說好了白頭,結果自己或者對方中途就走掉。
剛剛好這種事情太少了,少到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才是剛剛好,要小心翼翼地試探,想自由又想陪伴,這樣就要花很久才能確定要不要喜歡。
可是沒關係,「很多事情不用一個晚上就做完,我們又不趕時間。」
或許很多人都說過喜歡你,但是沒見誰堅持過,不如這次我堅持試一試,說不定時間正好。